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农村生产服务业论文

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导论第10-17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一、国外研究综述第12-13页
  二、国内研究综述第13-14页
 第四节 研究框架和内容第14-16页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6-17页
第一章 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理论基础第17-26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第17-20页
  一、物流的概念第17-18页
  二、农产品物流的定义第18-19页
  三、农产品物流产业及其特征第19-20页
 第二节 物流体系结构理论概述第20-22页
  一、物流体系的功能结构第20页
  二、供应链的物流结构第20-21页
  三、物流体系的网络结构第21-22页
  四、物流体系的产业结构第22页
 第三节 物流供应链管理理论第22-23页
 第四节 交易费用及中间组织理论第23-25页
  一、交易费用理论第24页
  二、中间组织理论第24-25页
 第五节 小结第25-26页
第二章 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发展模式分析第26-42页
 第一节 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第26-30页
  一、农产品物流体系构成所需的一般要素第26-27页
  二、农产品物流体系构成所需的功能要素第27-28页
  三、农产品物流体系构成所需的物质基本要素第28-29页
  四、农产品物流体系构成所需的支持要素第29-30页
 第二节 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的渠道与方式第30-33页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要模式第30-32页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发展趋势第32-33页
 第三节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的运作与管理第33-35页
  一、现代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涵义第33-34页
  二、现代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第34-35页
 第四节 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现状与成因分析第35-37页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现状概述第35-36页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现状的成因分析第36-37页
 第五节 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第37-42页
  一、美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第37-39页
  二、日本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第39-40页
  三、欧洲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以荷兰为例第40-42页
 第六节 小结第42页
第三章 物流主体的培育与交易模式选择第42-52页
 第一节 现代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培育第42-44页
  一、农产品生产主体第43页
  二、农产品供应主体第43页
  三、农产品需求主体第43-44页
 第二节 物流主体相互间的博弈关系分析第44-48页
  一、农产品生产主体和供应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第44-45页
  二、农产品供应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第45页
  三、供应主体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第45页
  四、第三方物流主体间的博弈关系分析第45-48页
 第三节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交易模式选择第48-51页
  一、供应链一体化发展模式第49页
  二、节点——联结——网络发展模式第49-50页
  三、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模式第50-51页
 第四节 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发展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体系构建第52-58页
 第一节 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第52-53页
  一、整体性原则第52页
  二、因地制宜原则第52页
  三、信息化原则第52-53页
  四、标准化原则第53页
 第二节 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层次性分析第53-54页
  一、国家层次第53页
  二、区域层次第53-54页
  三、行业层次第54页
  四、企业层次第54页
 第三节 建立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规划设计第54-57页
  一、全国性体系规划第55-56页
  二、区域性体系规划第56页
  三、行业性体系规划第56-57页
  四、企业性体系规划第57页
 第四节 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成功案例—深圳"布吉模式"分析第58-62页
 第一节 "布吉模式"的基本内容第58-59页
 第二节 升级的"布吉模式"—实施规范化管理第59-60页
 第三节 一体化的"布吉模式"—构建全国性物流体系第60-61页
 第四节 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对策分析第62-67页
 一、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第62-64页
 二、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推进作用第64-65页
 三、加强农产品物流主体自身建设第65-67页
结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附录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制造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