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2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7页 |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1.3.1 关于亚里士多德“明智”思想的研究 | 第17-25页 |
1.3.2 关于胡比希“明智伦理”思想的研究 | 第25-27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7-2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2 何谓“明智”? | 第29-46页 |
2.1 从“φρ(?)νησιζ (phronesis)”说起 | 第29-34页 |
2.1.1 “明智”的词源学探究 | 第29-31页 |
2.1.2 隐含的“逻各斯” | 第31-32页 |
2.1.3 从智者到苏格拉底之思 | 第32-33页 |
2.1.4 柏拉图对“理性”的探索 | 第33-34页 |
2.2 亚里士多德的“明智”之释 | 第34-41页 |
2.2.1 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之分 | 第35-36页 |
2.2.2 明智的特征 | 第36-38页 |
2.2.3 “明智”之辨 | 第38-41页 |
2.3 胡比希对“明智”概念的接受与解读 | 第41-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3 “明智”的终极目的——善 | 第46-72页 |
3.1 亚里士多德论“明智”与“善” | 第46-49页 |
3.1.1 “明智”:终极价值的“向善性”追求 | 第46-47页 |
3.1.2 “明智”是具体善与总体善的统一 | 第47-48页 |
3.1.3 “明智”是内在善与外在善的统一 | 第48-49页 |
3.2 技术时代“善”的分歧与解决策略 | 第49-55页 |
3.2.1 康德论“绝对的善” | 第49-50页 |
3.2.2 四种传统伦理观关于“善”的争论 | 第50-52页 |
3.2.3 “商谈伦理”与“权宜道德” | 第52-55页 |
3.3 胡比希以“价值”为基础的“明智伦理” | 第55-70页 |
3.3.1 对“商谈伦理”和“权宜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 第56-59页 |
3.3.2 对亚里士多德“行为能力保存”原则的反思 | 第59-61页 |
3.3.3 对“价值”的追问 | 第61-63页 |
3.3.4 “选择价值”与“遗产价值” | 第63-65页 |
3.3.5 具体策略与“思考的平衡” | 第65-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4 “明智”的活动方式—实践中的“考虑” | 第72-99页 |
4.1 亚里士多德论实践中的“考虑” | 第72-75页 |
4.1.1 “好的考虑” | 第72页 |
4.1.2 实践中的“考虑”:“欲”与“思”的结合 | 第72-74页 |
4.1.3 正确的行为:“选择”与“适度” | 第74-75页 |
4.2 技术时代“考虑”的困难 | 第75-86页 |
4.2.1 从“偶然技术”到科学化的技术系统 | 第75-80页 |
4.2.2 技术后果的“可控性”到“可能性” | 第80-84页 |
4.2.3 现有技术评估的“局限性” | 第84-86页 |
4.3 胡比希以“不确定性”为对象的“明智伦理” | 第86-97页 |
4.3.1 对技术“不确定性”的反思 | 第86-89页 |
4.3.2 聚焦:以“不确定性”为对象的风险管理 | 第89-93页 |
4.3.3 信任危机与重构 | 第93-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5 “明智”形成的基础——共同体 | 第99-116页 |
5.1 亚里士多德视角下的“伦理共同体” | 第99-102页 |
5.1.1 “人作为政治的动物” | 第99-100页 |
5.1.2 “法律是促成城邦正义与善德的永久制度” | 第100-101页 |
5.1.3 “德性源于习惯” | 第101-102页 |
5.2 技术时代“伦理共同体”的消解与转向 | 第102-105页 |
5.2.1 “伦理共同体”的缺陷与消解 | 第102-103页 |
5.2.2 科学、技术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 第103-104页 |
5.2.3 科学家和工程师被视为“英雄” | 第104-105页 |
5.3 胡比希以“机构”为基础的“明智伦理” | 第105-114页 |
5.3.1 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否承担责任? | 第105-107页 |
5.3.2 机构和组织:以明智为基础的“责任共同体” | 第107-109页 |
5.3.3 “德国工程师协会伦理守则”及阐释 | 第109-11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30页 |
6.1 对胡比希“明智伦理”思想的评价 | 第116-122页 |
6.1.1 “明智伦理”思想的贡献 | 第116-119页 |
6.1.2 对“明智伦理”思想的反思与批判 | 第119-122页 |
6.2 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新型“明智伦理” | 第122-127页 |
6.2.1 中国传统哲学对胡比希“明智伦理”的补充 | 第122-125页 |
6.2.2 “新型明智伦理”:“和谐”、“开放”、“知行合一” | 第125-127页 |
6.3 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作者简介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