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脱贫攻坚相关概述 | 第17-25页 |
2.1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概述 | 第17-20页 |
2.1.1 方法论的概念与内涵 | 第17-18页 |
2.1.2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内涵及特征 | 第18-19页 |
2.1.3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意义 | 第19-20页 |
2.2 脱贫攻坚概述 | 第20-25页 |
2.2.1 贫困的含义、划分及特征 | 第20-22页 |
2.2.2 我国扶贫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2.2.3 脱贫攻坚的意义 | 第23-25页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脱贫攻坚的逻辑分析 | 第25-35页 |
3.1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脱贫攻坚的必然性 | 第25-27页 |
3.1.1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脱贫方法的理论源头 | 第25-26页 |
3.1.2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脱贫攻坚实践 | 第26-27页 |
3.2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脱贫攻坚在现实中的契合性 | 第27-29页 |
3.2.1 二者具有相同的实践主体 | 第27-28页 |
3.2.2 二者统一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28-29页 |
3.3 方法论视野下对脱贫攻坚的探析 | 第29-35页 |
3.3.1 过程方法视角下脱贫攻坚的提出 | 第29-30页 |
3.3.2 矛盾方法视角下扶贫政策的变迁 | 第30-31页 |
3.3.3 系统方法视角下脱贫攻坚对策措施理论体系架构 | 第31-33页 |
3.3.4 实践方法视角下脱贫攻坚由“物本”向“人本”转变 | 第33-35页 |
第4章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现状 | 第35-47页 |
4.1 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就 | 第35-38页 |
4.1.1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 | 第35-36页 |
4.1.2 贫困地区设施改善发展加快 | 第36页 |
4.1.3 干部队伍贫困治理能力提升 | 第36-37页 |
4.1.4 中国脱贫方案经验获得认可 | 第37-38页 |
4.2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4.2.1 传统贫困地区输血式扶贫依赖强 | 第38-39页 |
4.2.2 部分脱贫地区内源脱贫动力不足 | 第39-40页 |
4.2.3 局部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 第40-41页 |
4.2.4 新冠疫情为脱贫攻坚带来新挑战 | 第41-42页 |
4.3 脱贫攻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7页 |
4.3.1 扶贫的主客体皆处被动 | 第42-43页 |
4.3.2 项目政策长期规划不足 | 第43-44页 |
4.3.3 保障体系不精准不全面 | 第44-45页 |
4.3.4 新冠疫情迟滞脱贫进程 | 第45-47页 |
第5章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野下建立健全脱贫攻坚稳定长效机制的对策 | 第47-59页 |
5.1 强化“造血能力”提升机制 | 第47-50页 |
5.1.1 激发内在动力 | 第47-48页 |
5.1.2 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 第48-49页 |
5.1.3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 第49-50页 |
5.2 健全“脱贫体系”发展机制 | 第50-52页 |
5.2.1 完善产业扶贫体系 | 第50-51页 |
5.2.2 健全稳定脱贫公共服务体系 | 第51-52页 |
5.2.3 构建资源保护体系 | 第52页 |
5.3 完善“全面保障”巩固机制 | 第52-55页 |
5.3.1 建立健全动态监测跟踪机制 | 第52-53页 |
5.3.2 建立健全大病救助机制 | 第53-54页 |
5.3.3 织牢政策兜底密网 | 第54-55页 |
5.4 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机制 | 第55-59页 |
5.4.1 统筹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 | 第55-56页 |
5.4.2 建立疫情与脱贫攻坚双评估机制 | 第56-57页 |
5.4.3 加大力度分类施策 | 第57-59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