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21-22页 |
主要缩写表 | 第22-24页 |
1. 绪论 | 第24-50页 |
1.1 电化学技术在水处理与清洁能源领域的应用 | 第25-32页 |
1.1.1 电化学水处理技术 | 第25-30页 |
1.1.2 基于电化学反应的清洁能源技术 | 第30-32页 |
1.2 电极材料的分类与改进技术思路 | 第32-39页 |
1.2.1 电极材料分类 | 第32-34页 |
1.2.2 电极材料的改进思路 | 第34-39页 |
1.3 电化学技术在电芬顿中的研究进展 | 第39-42页 |
1.3.1 电芬顿基本原理 | 第39-40页 |
1.3.2 电芬顿的研究进展 | 第40-42页 |
1.4 电化学技术在清洁能源中的研究进展 | 第42-47页 |
1.4.1 用于燃料电池的氧还原阴极电催化剂 | 第42-45页 |
1.4.2 电解水阳极析氧电催化剂 | 第45-47页 |
1.5 论文选题依据、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47-50页 |
2. 三维氮掺杂碳泡沫电阴极的中性电芬顿有机污染物去除性能 | 第50-67页 |
2.1 引言 | 第5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4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50-51页 |
2.2.2 主要仪器、耗材 | 第51-52页 |
2.2.3 氮掺杂三维碳泡沫电极(NCF)的制备方法 | 第52页 |
2.2.4 氮掺杂三维碳泡沫的表征方法 | 第52-53页 |
2.2.5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53页 |
2.2.6 H_2O_2浓度测定方法 | 第53页 |
2.2.7 污染物去除实验及污染物浓度测定方法 | 第53-5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5页 |
2.3.1 NCF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 第54-57页 |
2.3.2 NCF的氧还原性能测试 | 第57-62页 |
2.3.3 NCF的电芬顿污染物去除性能 | 第62-6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3. 软模板诱导壳聚糖转化的氮掺杂碳的电催化氧还原(四电子反应)性能 | 第67-85页 |
3.1 引言 | 第6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7-70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67-68页 |
3.2.2 主要仪器、耗材 | 第68-69页 |
3.2.3 FeCl_3模版诱导样品的制备 | 第69页 |
3.2.4 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69页 |
3.2.5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69-7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0-83页 |
3.3.1 样品的制备与形貌组分分析 | 第70-77页 |
3.3.2 氧还原性能测试 | 第77-8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4. 氮硫共掺杂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电解水析氧性能 | 第85-100页 |
4.1 引言 | 第8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5-89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85-86页 |
4.2.2 主要仪器、耗材 | 第86-87页 |
4.2.3 NS-GR/CNT的制备方法 | 第87-88页 |
4.2.4 NS-GR/CNT的材料表征方法 | 第88页 |
4.2.5 NS-GR/CNT的电解水析氧性能测试方法 | 第88-8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9页 |
4.3.1 NS-GR/CNT的形貌与组分分析 | 第89-93页 |
4.3.2 NS-GR/CNT的电催化析氧性能测试 | 第93-9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5. 氮掺杂多孔碳/Co纳米颗粒复合阴极的中性类电芬顿有机污染物去除性能 | 第100-118页 |
5.1 引言 | 第100-10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3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101页 |
5.2.2 主要仪器、耗材 | 第101-102页 |
5.2.3 ZIF-67的制备方法 | 第102页 |
5.2.4 多孔碳/Co纳米颗粒样品(Co/C)的制备方法 | 第102页 |
5.2.5 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方法 | 第102-103页 |
5.2.6 样品的电催化性能测试方法 | 第10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7页 |
5.3.1 Co/C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103-108页 |
5.3.2 Co/C催化剂的中性类电芬顿污染物去除性能测试 | 第108-11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6. 核壳结构氮掺杂多孔碳/Co纳米颗粒复合电催化剂的电解水析氧性能 | 第118-140页 |
6.1 引言 | 第118-119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19-121页 |
6.2.1 实验试剂 | 第119页 |
6.2.2 主要仪器、耗材 | 第119-120页 |
6.2.3 核壳结构ZIF-67@ZIF-8,ZIF-67以及ZIF-8的制备方法 | 第120页 |
6.2.4 核壳结构多孔碳/Co纳米颗粒样品(CS-Co/C)的制备方法 | 第120页 |
6.2.5 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方法 | 第120-121页 |
6.2.6 样品的电解水析氧性能测试方法 | 第12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38页 |
6.3.1 核壳结构ZIF-67@ZIF-8的制备与表征 | 第121-122页 |
6.3.2 CS-Co/C与Co/C的结构、组分分析 | 第122-130页 |
6.3.3 CS-Co/C与Co/C的电解水析氧性能测试 | 第130-132页 |
6.3.4 CS-Co/C析氧性能来源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 第132-13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2页 |
7.1 结论 | 第140-141页 |
7.2 创新点 | 第141页 |
7.3 展望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4页 |
作者简介 | 第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