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垃圾填埋场再生景观评价研究--以杭州市天子岭生态公园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研究内容第10-11页
        1.3.1 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概述第10-11页
        1.3.2 评价体系构建第11页
        1.3.3 杭州天子岭生态公园的景观评价及建议第11页
    1.4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1-13页
        1.4.1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2 技术路线第12-13页
2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第13-22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3-15页
        2.1.1 垃圾第13页
        2.1.2 垃圾填埋场第13-14页
        2.1.3 生态修复第14页
        2.1.4 再生设计理论第14页
        2.1.5 垃圾填埋场再生景观第14-15页
        2.1.6 垃圾填埋场再生景观绿地类型第15页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22页
        2.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5-17页
            2.2.1.1 国外理论研究进展第15-16页
            2.2.1.2 国外改造实践案例第16-17页
        2.2.2 国外研究进展第17-22页
            2.2.2.1 国内理论研究进展第17-21页
            2.2.2.2 国内改造实践案例第21-22页
3 垃圾填埋场再生景观特征和功能分析第22-25页
    3.1 垃圾填埋场再生景观特征第22页
    3.2 垃圾填埋场再生景观类型划分第22-23页
    3.3 垃圾填埋场再生景观的功能第23-25页
        3.3.1 生态功能第23页
        3.3.2 科普教育功能第23页
        3.3.3 游憩功能第23-24页
        3.3.4 社会服务功能第24页
        3.3.5 美学功能第24-25页
4 垃圾填埋场再生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25-46页
    4.1 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类比第25-28页
    4.2 评价原则第28页
    4.3 评价方法第28-29页
        4.3.1 专家打分法第28页
        4.3.2 层次分析法第28-29页
    4.4 垃圾填埋场再生景观评价指标的初选第29-30页
    4.5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第30-38页
        4.5.1 层次结构体系模型构建第31-33页
            4.5.1.1 确定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模型第31页
            4.5.1.2 构建判断矩阵第31-32页
            4.5.1.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第32-33页
            4.5.1.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第33页
        4.5.2 权重确定依据第33页
        4.5.3 应用yaahp计算指标权重第33-34页
        4.5.4 准则层的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第34-35页
        4.5.5 方案层的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第35-37页
        4.5.6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第37-38页
    4.6 指标权重结果分析与评价第38-39页
    4.7 评分标准确立第39-45页
        4.7.1 定量指标评价标准第40-42页
        4.7.2 定性指标评价标准第42-45页
    4.8 本章小结第45-46页
5 实证评价·杭州天子岭生态公园第46-59页
    5.1 园区建设概况第46-48页
        5.1.1 区位第46页
        5.1.2 景观分区第46-48页
    5.2 天子岭生态公园再生景观评价指标调查方法第48-50页
    5.3 天子岭生态公园景观评价单项指标评分结果第50-53页
        5.3.1 定量指标计算第50-52页
        5.3.2 定性指标计算第52-53页
    5.4 综合评分结果及分析第53-55页
    5.5 天子岭生态公园发展建议第55-57页
        5.5.1 发展限制和现状问题第55-56页
        5.5.2 景观优化提升建议第56-57页
            5.5.2.1 植物景观优化第56页
            5.5.2.2 游憩体验改善第56-57页
            5.5.2.3 经营管理提升第57页
            5.5.2.4 科普教育强化第57页
    5.6 经验总结第57-58页
    5.7 本章小结第58-59页
6 结语第59-62页
    6.1 研究结论第59-60页
    6.2 创新与不足第60-61页
        6.2.1 创新点第60页
        6.2.2 不足之处第60-61页
    6.3 建议与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附录第66-78页
个人简介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宣城市水东镇为例
下一篇:色彩因子在美丽农业规划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义乌市上溪镇缤纷小镇规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