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金融去杠杆的概念和本质 | 第9-12页 |
1.2.1 金融去杠杆的相关概念 | 第9-10页 |
1.2.2 金融杠杆率的衡量公式 | 第10-11页 |
1.2.3 金融高杠杆和去杠杆的本质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思路和结构 | 第12页 |
1.4 本文的方法论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回顾 | 第14-23页 |
2.1 金融杠杆作用于实体经济的一般机制 | 第14-16页 |
2.1.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 | 第14页 |
2.1.2 金融脆弱性理论 | 第14-15页 |
2.1.3 金融高杠杆视为出现金融危机的先行指标 | 第15-16页 |
2.2 金融杠杆适度性水平和阈值 | 第16-17页 |
2.2.1 金融杠杆水平高低的判定标准 | 第16-17页 |
2.2.2 金融杠杆水平的阈值 | 第17页 |
2.3 金融去杠杆路径的相关理论 | 第17-21页 |
2.3.1 加杠杆-去杠杆的金融发展周期 | 第18页 |
2.3.2 通过经济增长去杠杆化 | 第18-19页 |
2.3.3 通过杠杆的转移去杠杆 | 第19页 |
2.3.4 结构性去杠杆问题 | 第19-21页 |
2.4 有关理论和文献回顾小结 | 第21-23页 |
第3章 当前我国金融杠杆水平以及去杠杆的现状 | 第23-39页 |
3.1 我国金融总杠杆水平测算 | 第23-25页 |
3.2 我国金融杠杆率结构变化 | 第25-32页 |
3.2.1 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变化 | 第25-26页 |
3.2.2 政府部门杠杆变化 | 第26-28页 |
3.2.3 居民部门杠杆变化 | 第28-30页 |
3.2.4 金融部门杠杆变化 | 第30-31页 |
3.2.5 各部门杠杆变化小结 | 第31-32页 |
3.3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去杠杆的政策措施 | 第32-39页 |
3.3.1 我国金融去杠杆阶段 | 第32-33页 |
3.3.2 我国金融去杠杆的具体政策措施 | 第33-39页 |
第4章 我国金融去杠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9-56页 |
4.1 我国金融去杠杆效果评价 | 第39-47页 |
4.1.1 金融杠杆总水平及变化速度 | 第39-41页 |
4.1.2 金融杠杆结构性风险分析 | 第41-47页 |
4.2 我国去杠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第47-56页 |
4.2.1 中美贸易战等外部环境变化,加大了宏观调控去杠杆难度 | 第48-49页 |
4.2.2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在较大的处理难点 | 第49-51页 |
4.2.3 受房地产价格回调风险影响,居民部门已不存在加杠杆空间 | 第51-52页 |
4.2.4 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国有企业“债转股”去杠杆落地困难 | 第52-54页 |
4.2.5 分业监管模式不利于金融创新和影子银行的监管 | 第54-56页 |
第5章 我国金融去杠杆的对策和建议 | 第56-66页 |
5.1 全球各国金融去杠杆的历史经验分析 | 第56-59页 |
5.1.1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去杠杆 | 第56-58页 |
5.1.2 基于历史经验分析的结论 | 第58-59页 |
5.2 我国主动去杠杆的对策和建议 | 第59-66页 |
5.2.1 通过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以去杠杆 | 第59-61页 |
5.2.2 致力于制度化监管长效机制的建设,着力解决地方性政府债务问题 | 第61-63页 |
5.2.3 完善住房体制改革,挤出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泡沫 | 第63页 |
5.2.4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加快实现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 | 第63-64页 |
5.2.5 优化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 | 第64-6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