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40页 |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3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1.5 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 第22-31页 |
1.5.1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4页 |
1.5.2 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24-28页 |
1.5.3 生活圈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28-31页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1-40页 |
1.6.1 大城市周边地区 | 第31-32页 |
1.6.2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 | 第32-34页 |
1.6.3 生活圈概念界定及划分方法 | 第34-40页 |
2 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特征 | 第40-52页 |
2.1 我国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现状及特征 | 第40-44页 |
2.1.1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总体状况 | 第40页 |
2.1.2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类型差异 | 第40-41页 |
2.1.3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地区间的差异 | 第41-42页 |
2.1.4 现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方式及配置标准 | 第42-44页 |
2.2 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特征 | 第44-45页 |
2.3 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现状问题 | 第45-48页 |
2.3.1 基层优质资源不足,乡镇设施效率低下 | 第45-46页 |
2.3.2 设施“一刀切”式布局,造成资源浪费 | 第46-47页 |
2.3.3 设施布局过度集中化,服务半径增大 | 第47-48页 |
2.4 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的成因 | 第48-50页 |
2.4.1 城乡发展不均衡,对大城市依赖程度高 | 第48-49页 |
2.4.2 设施按行政等级配置,忽略乡村居民的现实需求 | 第49-50页 |
2.4.3 村民缺少有效表达,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惯性大 | 第5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3 江夏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特征分析 | 第52-74页 |
3.1 江夏区概况 | 第53-62页 |
3.1.1 区位概况 | 第53页 |
3.1.2 自然生态资源概况 | 第53-54页 |
3.1.3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54-56页 |
3.1.4 乡村聚落现状 | 第56-59页 |
3.1.5 乡村格局特征 | 第59-62页 |
3.2 江夏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解析 | 第62-65页 |
3.3 江夏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现状 | 第65-73页 |
3.3.1 江夏区教育设施供给现状 | 第65-68页 |
3.3.2 江夏区文体设施供给现状 | 第68-69页 |
3.3.3 江夏区医疗设施供给现状 | 第69-71页 |
3.3.4 江夏区商业设施供给现状 | 第71-7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4 江夏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特征及供需关系分析 | 第74-103页 |
4.1 实证对象选取及数据收集 | 第74-81页 |
4.1.1 对象选取 | 第74-77页 |
4.1.2 调研数据的收集 | 第77-78页 |
4.1.3 设施关注度分析 | 第78-79页 |
4.1.4 设施满意度分析 | 第79-81页 |
4.2 公共服务设施使用强度分析 | 第81-93页 |
4.2.1 教育设施使用强度 | 第82-85页 |
4.2.2 文体设施使用强度 | 第85-87页 |
4.2.3 医疗设施使用强度 | 第87-90页 |
4.2.4 商业设施使用强度 | 第90-93页 |
4.3 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度分析 | 第93-99页 |
4.3.1 教育设施需求度 | 第94页 |
4.3.2 文体设施需求度 | 第94-96页 |
4.3.3 医疗设施需求度 | 第96-98页 |
4.3.4 商业设施需求度 | 第98-99页 |
4.4 江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特征及问题 | 第99-102页 |
4.4.1 各类设施供需矛盾各不相同 | 第99-100页 |
4.4.2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低 | 第100-101页 |
4.4.3 乡村优质公共服务设施缺乏 | 第101-10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5 江夏区乡村公共服务生活圈格局演化及重构 | 第103-117页 |
5.1 江夏区乡村生活圈格局影响要素 | 第103-104页 |
5.1.1 服务内容关系生活圈中的设施布局 | 第103页 |
5.1.2 交通时间决定生活圈的圈层半径 | 第103-104页 |
5.1.3 服务质量影响生活圈的选择倾向性 | 第104页 |
5.2 江夏区乡村生活圈格局演化趋势 | 第104-106页 |
5.2.1 生活圈范围扩大化 | 第104-105页 |
5.2.2 生活圈功能多元化 | 第105-106页 |
5.2.3 生活圈品质精致化 | 第106页 |
5.3 江夏区乡村公共服务“生活圈”划分 | 第106-115页 |
5.3.1 村庄分类 | 第107-108页 |
5.3.2 教育生活圈的划分 | 第108-110页 |
5.3.3 文体生活圈的划分 | 第110-112页 |
5.3.4 医疗生活圈的划分 | 第112-113页 |
5.3.5 商业生活圈的划分 | 第113-115页 |
5.3.6 江夏区生活圈合理性验证 | 第11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6 生活圈导向下的江夏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 第117-129页 |
6.1 江夏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原则和目标 | 第117-118页 |
6.1.1 尊重乡村生活圈的现实需求,以人为本 | 第117页 |
6.1.2 建立科学的乡村公服配置体系,分类分级 | 第117-118页 |
6.1.3 遵循乡村生活圈的演变规律,动态配置 | 第118页 |
6.2 江夏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优化方案 | 第118-125页 |
6.2.1 配置思路 | 第118-120页 |
6.2.2 配置体系 | 第120-121页 |
6.2.3 配置引导 | 第121-125页 |
6.3 江夏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保障机制 | 第125-128页 |
6.3.1 区域统筹,突破行政边界进行配置 | 第126-127页 |
6.3.2 加强保障,构建多主体的决策机制 | 第127-128页 |
6.3.3 多方协同,建立有序的管理体系 | 第12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129-13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9-130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30-131页 |
7.3 研究不足及前景展望 | 第131-132页 |
图目录 | 第132-135页 |
表目录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145-152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