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我国单位犯罪处理模式分析 | 第20-23页 |
第一节 我国单位犯罪处理模式现状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我国单位犯罪处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美国法人犯罪案件处理模式介评 | 第23-34页 |
第一节 审前协议:美国法人犯罪案件的“消极处理模式” | 第23-25页 |
一、审前协议制度的演变 | 第23页 |
二、审前协议制度兴起的原因 | 第23-24页 |
三、审前协议制度的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美国法人犯罪审前协议制度的相关争议 | 第25-30页 |
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 | 第25-27页 |
二、不得停止支付员工律师费 | 第27-28页 |
三、不得强迫放弃律师-当事人特权 | 第28-29页 |
四、防止检察机关滥用权力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美国法人犯罪审前协议制度的反思与启示 | 第30-34页 |
一、保障宪法性权利 | 第30-31页 |
二、加强权力监督 | 第31页 |
三、明确制度内容 | 第31-32页 |
四、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我国单位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34-44页 |
第一节 单位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概述 | 第34-37页 |
一、单位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概念 | 第34-35页 |
二、单位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特征 | 第35-36页 |
三、“附条件”的具体内容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构建单位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必要性 | 第37-39页 |
一、引导单位遵纪守法,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 第37页 |
二、完善我国不起诉制度,丰富我国单位犯罪处理模式 | 第37页 |
三、实现审前程序分流,合理配置司法资源 | 第37-38页 |
四、顺应司法改革趋势,推动法治建设进程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构建单位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可行性 | 第39-42页 |
一、传统思想 | 第39页 |
二、司法背景 | 第39页 |
三、制度基础 | 第39-40页 |
四、单位犯罪案件实证分析 | 第40-42页 |
第四节 构建单位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原则 | 第42-44页 |
一、坚持法定起诉主义,兼顾起诉便宜主义 | 第42-43页 |
二、追求客观真实,严格把握证明标准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我国单位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设计 | 第44-56页 |
第一节 单位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对象与范围 | 第44-45页 |
一、适用对象 | 第44页 |
二、适用范围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单位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 | 第45-49页 |
一、前置条件 | 第45-46页 |
二、实体条件 | 第46-49页 |
第三节 单位犯罪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决定程序 | 第49-50页 |
一、检察机关依职权决定 | 第49-50页 |
二、增加涉罪单位申请程序 | 第50页 |
第四节 单位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考察机制 | 第50-51页 |
一、考察期限和考察内容 | 第50-51页 |
二、考察主体和考察方式 | 第51页 |
第五节 单位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监督机制 | 第51-54页 |
一、内部监督机制 | 第51-52页 |
二、外部监督机制 | 第52-54页 |
第六节 单位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配套措施 | 第54-56页 |
一、建立听证制度 | 第54页 |
二、完善内部举报人保护制度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