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背景和目的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XSS脚本漏洞的检测 | 第13-14页 |
1.2.2 XSS脚本攻击的防御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第19-30页 |
2.1 跨站脚本漏洞概述 | 第19-24页 |
2.1.1 跨站脚本漏洞原理 | 第19页 |
2.1.2 跨站脚本漏洞危害 | 第19-20页 |
2.1.3 跨站脚本漏洞类型 | 第20-23页 |
2.1.4 跨站脚本漏洞的触发机制 | 第23-24页 |
2.2 跨站脚本漏洞检测 | 第24-25页 |
2.2.1 静态检测技术 | 第24页 |
2.2.2 动态检测技术 | 第24-25页 |
2.2.3 动静结合的混合检测技术 | 第25页 |
2.3 跨站脚本漏洞防御 | 第25-28页 |
2.3.1 纯客户端防御 | 第25-26页 |
2.3.2 纯服务器端端防御 | 第26-27页 |
2.3.3 服务器与客户端协同防御 | 第27-28页 |
2.4 ISAPI技术说明 | 第28-29页 |
2.4.1 ISAPI技术概述 | 第28页 |
2.4.2 ISAPI技术类型 | 第28-29页 |
2.4.3 ISAPI技术优点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基于服务器与客户端协同XSS漏洞检测防御模型 | 第30-51页 |
3.1 XSS漏洞检测和防御存在的问题 | 第30页 |
3.2 设计思想与目标 | 第30-31页 |
3.3 漏洞检测防御模型的整体设计 | 第31-36页 |
3.3.1 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任务 | 第31-32页 |
3.3.2 模型逻辑架构 | 第32-34页 |
3.3.3 模型工作过程 | 第34-36页 |
3.4 客户端功能设计 | 第36-46页 |
3.4.1 表示层设计 | 第36-37页 |
3.4.2 爬取层设计 | 第37-39页 |
3.4.3 检测层设计 | 第39-42页 |
3.4.4 页面监视层设计 | 第42-44页 |
3.4.5 攻击识别层设计 | 第44-46页 |
3.5 服务器端功能设计 | 第46-50页 |
3.5.1 解析响应层设计 | 第47-48页 |
3.5.2 数据处理层设计 | 第48-50页 |
3.5.3 数据管理层设计 | 第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基于服务器与客户端协同的XSS漏洞检测和防御模型实现 | 第51-64页 |
4.1 客户端的实现 | 第51-58页 |
4.1.1 爬取层的实现 | 第51-53页 |
4.1.2 检测层的实现 | 第53-56页 |
4.1.3 页面监视层的实现 | 第56-57页 |
4.1.4 攻击识别层的实现 | 第57-58页 |
4.1.5 客户端可插拔实现 | 第58页 |
4.2 服务器端的实现 | 第58-63页 |
4.2.1 基于ISPAI技术的实现 | 第59-61页 |
4.2.2 解析响应层的实现 | 第61-62页 |
4.2.3 数据处理层的实现 | 第62-63页 |
4.2.4 服务器端可插拔实现 | 第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检测和防御的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64-76页 |
5.1 系统实验环境 | 第64页 |
5.2 测试过程 | 第64-68页 |
5.2.1 XSS漏洞检测的测试 | 第65-67页 |
5.2.2 XSS攻击防御的测试 | 第67-68页 |
5.3 运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68-75页 |
5.3.1 检测运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68-73页 |
5.3.2 防御运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