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微波辅助分解废线路板非金属材料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WPCB非金属材料处理现状和特性第12-13页
        1.2.1 WPCB非金属材料处理现状第12-13页
        1.2.2 WPCB非金属材料的特性第13页
    1.3 WPCB非金属材料国内外研究处理现状第13-19页
        1.3.1 物理法第14-16页
        1.3.2 热解法第16-17页
        1.3.3 化学法第17-19页
    1.4 微波加热技术第19-21页
        1.4.1 微波加热第19-20页
        1.4.2 微波加热原理及特点第20-21页
        1.4.3 微波加热应用第21页
    1.5 存在问题的分析和课题的提出第21-22页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路线第22-24页
        1.6.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6.2 研究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废线路板非金属材料理化性质分析第24-31页
    2.1 实验样品及设备第24页
    2.2 废线路板非金属材料理化性质分析方法第24-26页
        2.2.1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第24-25页
        2.2.2 热重分析第25页
        2.2.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第25页
        2.2.4 堆积密度分析第25-26页
    2.3 废线路板非金属材料理化性质分析结果第26-30页
        2.3.1 SEM—EDS表征分析第26-27页
        2.3.2 XRF表征分析第27-28页
        2.3.3 热重分析第28-29页
        2.3.4 堆积密度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微波辅助分解WPCB非金属材料的工艺参数研究第31-43页
    3.1 实验部分第31-34页
        3.1.1 实验试剂第31页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1-32页
        3.1.3 实验方法第32-34页
    3.2 单因素实验第34-40页
        3.2.1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34-36页
        3.2.2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36-37页
        3.2.3 硝酸浓度的影响第37-38页
        3.2.4 固液比的影响第38-39页
        3.2.5 微波功率的影响第39-40页
    3.3 正交实验第40-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废线路板中非金属材料分解反应动力学研究第43-54页
    4.1 实验部分第43页
    4.2 实验设备及动力学原理第43-45页
        4.2.1 实验设备第43页
        4.2.2 实验方法第43页
        4.2.3 固-液反应分解动力学第43-45页
    4.3 传统加热分解WPCB非金属材料的表观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第45-49页
        4.3.1 实验设备第45页
        4.3.2 实验方法第45-46页
        4.3.3 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第46-48页
        4.3.4 分解反应的表观反应级数第48-49页
    4.4 微波辅助分解WPCB非金属材料的表观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第49-52页
        4.4.1 实验方法第49-50页
        4.4.2 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第50-51页
        4.4.3 分解反应的表观反应级数第51-52页
    4.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五章 微波辅助分解非金属材料的机理分析第54-60页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4-55页
    5.2 液相产物分析第55-56页
    5.3 回收产物的物性分析第56-59页
        5.3.1 回收的固相产物玻璃纤维第56-58页
        5.3.2 乙酸乙酯的再生第58-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废线路板再生材料制备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研究第60-69页
    6.1 实验部分第60-63页
        6.1.1 主要原材料第60页
        6.1.2 设备及仪器第60-61页
        6.1.3 试样制备第61-63页
        6.1.4 性能测试第63页
    6.2 原料分析第63-64页
    6.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第64-67页
        6.3.1 拉伸试验第64页
        6.3.2 弯曲试验第64-65页
        6.3.3 冲击试验第65-66页
        6.3.4 复合材料熔融指数影响第66-67页
    6.4 复合材料缺口冲击断面第67-68页
    6.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7.1 结论第69-70页
    7.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FC-MBR耦合系统处理含酚废水的运行条件优化
下一篇:基于无人机的田间残膜污染评估方法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