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释义 | 第11页 |
·研究范围 | 第11页 |
·概念释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1-14页 |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13页 |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概述中国传统建筑语言相关概念及发展 | 第17-36页 |
·建筑传统 | 第17-20页 |
·传统的概念及特征 | 第17页 |
·建筑传统的概念 | 第17-18页 |
·对建筑传统的认识发展 | 第18-19页 |
·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 第19-20页 |
·建筑语言 | 第20-22页 |
·建筑语言的概念 | 第20页 |
·建筑语言的发展 | 第20-21页 |
·建筑语言和建筑的关系 | 第21-22页 |
·建筑语言和建筑语汇 | 第22页 |
·中国传统建筑语言 | 第22-36页 |
·中国传统建筑语言的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中国传统建筑语言中的重要语汇 | 第23-29页 |
·中国传统建筑语言的特点 | 第29-30页 |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语言的分类及特点 | 第30-36页 |
第三章 概述中国近现代园林建筑继承传统建筑语言的探索历程 | 第36-44页 |
·中国近现代园林建筑继承传统建筑语言的五个阶段 | 第36-41页 |
·第一阶段——20 世纪20~40 年代的“中国固有形式” | 第36-37页 |
·第二阶段——50 年代的“民族建筑形式复兴” | 第37-38页 |
·第三阶段——60~70 年代的“独特发展” | 第38-39页 |
·第四阶段——80~90 年代的“传统建筑语言的符号化探索” | 第39-40页 |
·第五阶段——90 年代至今“传统建筑语言的现代表达探索” | 第40-41页 |
·现代园林建筑继承传统建筑语言的必要性和创新性 | 第41-42页 |
·园林建筑设计现状及面临的传统建筑文化危机 | 第41-42页 |
·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传承和创新的必要性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现代园林建筑应用中国传统建筑语言的方法探析 | 第44-77页 |
·影响现代园林建筑继承传统建筑语言的因素 | 第44-46页 |
·现代生活需求的演变 | 第44页 |
·现代审美观念的转变 | 第44-45页 |
·现代建筑材料的丰富 | 第45页 |
·现代建筑技术的革新 | 第45-46页 |
·现代园林建筑应用传统建筑语言应遵循的一般性原则 | 第46-48页 |
·整体和细节相协调的原则 | 第46页 |
·形式和功能相统一的原则 | 第46-47页 |
·建筑和环境相融合的原则 | 第47页 |
·传统和现代相契合的原则 | 第47-48页 |
·现代园林建筑应用传统建筑语言的表达方式 | 第48-54页 |
·形态表现方面 | 第48-50页 |
·空间体验方面 | 第50-54页 |
·现代园林建筑应用传统建筑语言的一般处理手法 | 第54-77页 |
·传统建筑语汇的应用手法 | 第54-63页 |
·现代建筑材料的传统表达手法 | 第63-69页 |
·传统空间意境的现代营造手法 | 第69-72页 |
·传统建筑环境的现代表现手法 | 第72-77页 |
第五章 优秀实例分析 | 第77-85页 |
·“苏泉苑”茶室设计——传统建筑语汇的现代诠释 | 第77-80页 |
·背景概述 | 第77页 |
·形式与功能 | 第77-79页 |
·外观细节 | 第79页 |
·启示和思考 | 第79-80页 |
·“学园”设计——传统建筑空间的现代演绎 | 第80-85页 |
·背景概述 | 第80页 |
·设计理念 | 第80-81页 |
·景观布局 | 第81页 |
·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建筑空间体验 | 第81-83页 |
·传统建筑语汇的现代演绎 | 第83-84页 |
·启示和思考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图片索引 | 第89-93页 |
详细摘要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