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孔子“知耻观”概述 | 第11-31页 |
第一节 孔子“知耻观”的形成背景 | 第11-12页 |
一、社会变革 | 第11页 |
二、礼崩乐坏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孔子“知耻观”的主要内容 | 第12-19页 |
一、以不好学为耻 | 第13-14页 |
二、以言行不一为耻 | 第14-16页 |
三、不以恶衣恶食为耻 | 第16-17页 |
四、以见利忘义为耻 | 第17-18页 |
五、以不孝为耻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孔子“知耻观”的培养方法 | 第19-24页 |
一、喻教 | 第20-21页 |
二、言教 | 第21-22页 |
三、身教 | 第22-23页 |
四、无为教学 | 第23-24页 |
第四节 孔子“知耻观”的功能 | 第24-27页 |
一、塑造完美人格,强化良好道德 | 第24-25页 |
二、避免耻辱 | 第25-26页 |
三、催人奋进,雪耻 | 第26页 |
四、监督别人,形成知耻舆论环境 | 第26-27页 |
第五节 孔子“知耻观”的发展及其在整个知耻教育中的地位 | 第27-31页 |
第二章 孔子“知耻观”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 第31-39页 |
第一节 大学生“知耻观”现状调查 | 第31-34页 |
一、总体向上 | 第31-32页 |
二、耻感弱化 | 第32-33页 |
三、荣辱颠倒 | 第33-34页 |
四、知行脱节 | 第34页 |
第二节 大学生知耻观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一、社会历史因素 | 第34-35页 |
二、传统文化因素 | 第35-36页 |
三、学校教育因素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孔子“知耻观”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措施及意义 | 第39-47页 |
第一节 加强大学生耻观教育的措施 | 第39-42页 |
一、加强社会耻感环境建设 | 第39-40页 |
二、加大传统耻感文化宣传 | 第40-41页 |
三、加强高校知耻观教育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加强大学生知耻观教育的意义 | 第42-47页 |
一、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 第42-43页 |
二、有利于学风校风建设 | 第43-44页 |
三、有利于营造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