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论文--元古代(界)论文

扬子北缘随应地区及邻区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

作者简历第6-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2页
    1.1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18-26页
        1.1.1 扬子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演化过程及其与Columbia超大陆的关系第18-20页
        1.1.2 扬子新元古代演化过程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的关系第20-23页
        1.1.3 大洪山构造混杂带是解析扬子新元古代演化的理想对象第23-26页
    1.2 选题的目标和意义第26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6-28页
        1.3.1 野外调查第27页
        1.3.2 室内研究第27-28页
        1.3.3 综合分析第28页
    1.4 分析方法第28-30页
        1.4.1 年龄样品前处理第28-29页
        1.4.2 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第29页
        1.4.3 锆石LA-ICP-MSU-Pb定年及微量元素分析第29-30页
        1.4.4 锆石LA-MC-ICP-MSLu-Hf同位素分析第30页
        1.4.5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第30页
    1.5 论文工作量第30-32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32-46页
    2.1 桐柏-红安造山带构造-岩石单元划分第32-36页
        2.1.1 北部古生带增生造山体系第32-35页
        2.1.2 南部古生代-中生带碰撞造山体系第35-36页
    2.2 随应地区地质概况第36-39页
    2.3 大洪山构造混杂带地质特征第39-44页
        2.3.1 北带-火山弧第41页
        2.3.2 中带-俯冲增生杂岩(?)第41-43页
        2.3.3 南带-被动陆缘打鼓石群第43-44页
    2.4 边界断层第44-46页
        2.4.1 襄樊-广济断裂第44页
        2.4.2 新城-黄陂断裂第44-46页
第三章 随应地区武当群形成年代、物源及其揭示的构造过程第46-65页
    3.1 武当群野外地质特征第46-50页
    3.2 武当群碎屑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第50-54页
    3.3 武当群的沉积时代和横向地层对比分析第54-58页
    3.4 对扬子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启示第58-60页
    3.5 对扬子板块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启示第60-65页
第四章 大洪山地区打鼓石群沉积特征、物源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第65-92页
    4.1 打鼓石群地质特征及采样第65-70页
    4.2 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及物源分析第70-75页
    4.3 打鼓石群太阳寺组属性讨论第75-77页
    4.4 区域地层横向对比第77-83页
    4.5 扬子北缘ca.1.6Ga岩浆事件构造属性分析第83-92页
第五章 扬子北缘大洪山地区新元古代构造混杂岩带研究第92-125页
    5.1 大洪山构造混杂岩带野外地质特征第92-102页
    5.2 花山群形成年代、物源及其构造指示意义第102-113页
        5.2.1 花山群野外地质特征及采样第103-107页
        5.2.2 花山群碎屑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第107-108页
        5.2.3 花山群沉积时代、物源及对早期扬子地壳演化的启示第108-111页
        5.2.4 新元古代花山群的构造属性及其对大洪山构造混杂带演化的约束第111-113页
    5.3 大洪山地区新元古代~820Ma的双峰式岩浆作用第113-120页
        5.3.1 双峰式岩浆岩野外地质特征及采样第113-114页
        5.3.2 流纹岩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特征及全岩地球化学特征第114-117页
        5.3.3 流纹岩成因以及构造环境分析第117-120页
    5.4 大洪山地区新元古代俯冲结束的时限第120-125页
第六章 扬子板块北缘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第125-138页
    6.1 扬子板块北缘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及其与Columbia超大陆的联系第125-131页
    6.2 大洪山地区~940-780Ma构造演化过程以及扬子与Rodinia超大陆的联系第131-134页
    6.3 主要结论第134-137页
    6.4 存在的问题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72页
图清单第172页
表清单第172-173页
附图第173-174页
附表第174-197页

论文共1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资源诅咒”现象存在性检验、传导机制识别及破解路径设计
下一篇:酸性矿山废水影响下喀斯特流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