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偏振时间编码补偿物理损伤的相干光通信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空时编码技术 | 第8-9页 |
1.2 相干光偏振时间编码技术的特点 | 第9-10页 |
1.3 空时编码技术在光通信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 第10页 |
1.4 论文构成与主要工作成果 | 第10-12页 |
1.4.1 论文组成 | 第10-11页 |
1.4.2 工作成果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相干光传输系统的物理损伤分析与建模 | 第12-20页 |
2.1 概述 | 第12页 |
2.2 线性损伤分析与建模 | 第12-15页 |
2.2.1 色度色散 | 第12-13页 |
2.2.2 偏振模式色散 | 第13-14页 |
2.2.3 偏振相关损耗 | 第14-15页 |
2.3 非线性损伤分析与建模 | 第15-19页 |
2.3.1 自相位调制 | 第15-17页 |
2.3.2 互相位调制 | 第17页 |
2.3.3 四波混频 | 第17-18页 |
2.3.4 受激拉曼散射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偏振时间编码的设计与实现 | 第20-32页 |
3.1 偏振时间分组码 | 第20-22页 |
3.1.1 偏振时间分组码的编码 | 第20-21页 |
3.1.2 偏振时间分组码的译码 | 第21-22页 |
3.2 偏振时间网格码 | 第22-25页 |
3.2.1 偏振时间网格码的编码 | 第23-24页 |
3.2.2 偏振时间网格码的译码 | 第24-25页 |
3.3 偏振时间TURBO网格码 | 第25-27页 |
3.3.1 偏振时间TURBO网格码的编码 | 第25-26页 |
3.3.2 偏振时间TURBO网格码的译码 | 第26-27页 |
3.4 偏振时间编码的复杂度 | 第27-30页 |
3.4.1 CMA算法与LMS算法 | 第27-29页 |
3.4.2 偏振时间编码方案的计算复杂度 | 第29-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相干光偏振时间编码系统的仿真平台设计实现 | 第32-42页 |
4.1 系统原理及结构 | 第32-34页 |
4.2 光发射模块的建模及结构 | 第34-36页 |
4.3 相干接收模块建模及结构 | 第36-37页 |
4.4 仿真平台评估及性能测试 | 第37-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相干光偏振时间编码系统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2-50页 |
5.1 仿真流程与参数 | 第42-44页 |
5.2 偏振时间编码技术补偿物理损伤的结果分析 | 第44-48页 |
5.2.1 偏振相关损耗补偿 | 第44-45页 |
5.2.2 偏振模式色散补偿 | 第45-46页 |
5.2.3 色度色散补偿 | 第46-48页 |
5.3 偏振时间编码技术提高接收机灵敏度的研究 | 第4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六章 论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50-51页 |
6.1 总结 | 第50页 |
6.2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