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源起——古诗词意境与风景园林设计相关概念 | 第17-26页 |
2.1 多维度意境的概念 | 第17-21页 |
2.1.1 本意 | 第17页 |
2.1.2 衍生意 | 第17-20页 |
2.1.3 景中意 | 第20-21页 |
2.2 古诗词意境与风景园林设计的来源 | 第21-23页 |
2.2.1 秦汉时期 | 第21页 |
2.2.2 魏晋时期 | 第21-22页 |
2.2.3 隋唐时期 | 第22页 |
2.2.4 两宋时期 | 第22页 |
2.2.5 元明清时期 | 第22-23页 |
2.3 古诗词意境与风景园林设计的语言 | 第23-26页 |
2.3.1 古诗词意境的“妙”与风景园林设计的“美” | 第23-24页 |
2.3.2 古诗词意境与风景园林设计的无限性与整体性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传承——古诗词意境与风景园林设计的空间共鸣 | 第26-47页 |
3.1 古诗词的“文息”与风景园林设计的“气息 | 第26-31页 |
3.1.1 诗词歌赋的空间流动性 | 第26-27页 |
3.1.2 赋比兴中的步移景异 | 第27-28页 |
3.1.3 “文”与“气”的脉络呼应 | 第28-31页 |
3.2 异质同构性 | 第31-39页 |
3.2.1 空间维度 | 第32-34页 |
3.2.2 时间维度 | 第34-39页 |
3.3 空间延展性 | 第39-47页 |
3.3.1 “文藉景生,景藉文传” | 第39-43页 |
3.3.2 视觉空间的连续性 | 第43-45页 |
3.3.3 虚与实的交互性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形转——古诗词意境与风景园林设计的结合形式 | 第47-57页 |
4.1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之景意 | 第47-49页 |
4.1.1 入于文,出于景 | 第47-48页 |
4.1.2 出于文,入于境 | 第48-49页 |
4.2 以诗为墨,染指园林之景象 | 第49-52页 |
4.2.1 问名 | 第49-50页 |
4.2.2 植物 | 第50-52页 |
4.2.3 景亭 | 第52页 |
4.3 滴墨为渠,境由心生 | 第52-57页 |
4.3.1 时空 | 第53-54页 |
4.3.2 感知 | 第54-57页 |
第五章 意合——古诗词意境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 第57-67页 |
5.1 古诗词意境在风景园林中的设计运用 | 第57-63页 |
5.1.1 由境贯穿风景园林设计的整体布局 | 第57-59页 |
5.1.2 古诗词意境语言下的风景园林设计 | 第59-61页 |
5.1.3 承上启下的设计传承 | 第61-63页 |
5.2 案例分析 | 第63-67页 |
5.2.1 南石皮记 | 第63-64页 |
5.2.2 仁园 | 第64-65页 |
5.2.3 食养山房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结语和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语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
毕业设计——陕西咸阳渭滨公园景观改造设计 | 第73-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