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抗营养阻遏白腐菌混合培养对难降解染料的脱色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前言第10-17页
    1.1 染料废水概况第10-11页
        1.1.1 染料废水排放现状第10页
        1.1.2 染料废水特点第10页
        1.1.3 染料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第10-11页
    1.2 白腐真菌生物学简介第11-12页
        1.2.1 白腐真菌的种类第11页
        1.2.2 白腐真菌的生长代谢特性第11页
        1.2.3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与漆酶第11-12页
    1.3 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分析第12-15页
        1.3.1 白腐菌降解染料研究第12-13页
        1.3.2 混合培养菌应用研究第13-14页
        1.3.3 白腐菌吸附重金属研究第14页
        1.3.4 发展动态分析第14-15页
    1.4 存在的问题第15页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2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17-28页
    2.1 实验材料第17-20页
        2.1.1 菌种第17页
        2.1.2 染料第17页
        2.1.3 主要药品第17-18页
        2.1.4 主要实验仪器第18页
        2.1.5 实验培养基第18-19页
        2.1.6 实验试剂第19-20页
    2.2 实验方法第20-28页
        2.2.1 菌种活化及扩大培养第20页
        2.2.2 染料脱色率测定第20页
        2.2.3 菌体生长量和产酶特性第20-22页
            2.2.3.1 菌体生长量测定第21页
            2.2.3.2 菌体酶活测定第21-22页
        2.2.4 混合培养白腐菌脱色的单因素优化及正交实验第22-26页
            2.2.4.1 混合培养白腐菌脱色工艺参数的单因素优化第23-25页
            2.2.4.2 交互作用分析第25-26页
        2.2.5 混合培养白腐菌降解染料的浓度影响及重复脱色效果第26页
        2.2.6 应用实验中混合培养白腐菌对染料的脱色研究第26页
        2.2.7 重金属胁迫下混合培养白腐菌产酶特性及其对染料脱色影响第26-2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8-60页
    3.1 单种菌与混合培养菌脱色降解活性染料的对比第28-30页
    3.2 菌体的生长量与产酶特性研究第30-35页
    3.3 混合培养白腐菌脱色工艺参数的优化第35-47页
        3.3.1 不同初始混合比的菌种对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第35-36页
        3.3.2 不同碳源种类对混合培养菌种脱色效果的影响第36-37页
        3.3.3 最佳碳源浓度对混合培养菌种脱色效果的影响第37-38页
        3.3.4 不同氮源种类对混合培养菌种脱色效果的影响第38-39页
        3.3.5 最佳氮源浓度对混合培养菌种脱色效果的影响第39-40页
        3.3.6 最适温度对混合培养菌种脱色效果的影响第40页
        3.3.7 不同培养方式对混合培养菌种脱色效果的影响第40-42页
        3.3.8 不同接种顺序对混合培养菌种脱色效果的影响第42-44页
        3.3.9 白腐菌的混合培养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第44-47页
    3.4 交互作用分析第47-49页
    3.5 优化后混和培养白腐菌降解染料的脱色研究第49-55页
        3.5.1 混合培养白腐菌降解染料的浓度影响第49-51页
        3.5.2 混合培养白腐菌对染料的重复脱色效果第51-55页
    3.6 应用实验中混合培养菌对染料的脱色研究第55-57页
        3.6.1 复配染料浓度对混合培养白腐菌的脱色影响第55-56页
        3.6.2 复配染料体积对混合培养白腐菌的脱色影响第56-57页
    3.7 重金属胁迫培养对混合培养白腐菌产酶特性及染料脱色的影响第57-60页
        3.7.1 镉离子胁迫培养对混合白腐菌产酶特性及染料脱色的影响第57-58页
        3.7.2 铬离子胁迫培养对混合白腐菌产酶特性及染料脱色的影响第58页
        3.7.3 铅离子胁迫培养对混合白腐菌产酶特性及染料脱色的影响第58-60页
4 小结第60-63页
    4.1 实验研究结论第60-62页
    4.2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附录第67-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逆境下不同化感水稻根际粘细菌的数量变化及诱导方式研究
下一篇:人汗腺细胞及其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