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资源调2查与水利规划论文--水资源开发论文--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与改造论文

沈阳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1.1 前言第14页
    1.2 国内外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4-19页
        1.2.1 国外研究概况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概况第15-17页
        1.2.3 发展趋势第17-19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页
    1.4 研究主要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沈阳市概况第20-28页
    2.1 自然概况第20页
    2.2 水文、气象第20-21页
    2.3 河流水系第21页
    2.4 土壤与植被第21页
    2.5 资源概况第21-22页
    2.6 社会经济概况第22-28页
        2.6.1 沈阳市行政区划第22页
        2.6.2 沈阳市人口情况第22页
        2.6.3 沈阳市国内生产总值第22页
        2.6.4 农村社会经济概况第22-28页
第三章 沈阳市水资源评价第28-34页
    3.1 沈阳市水资源分区第28-29页
    3.2 地表水资源评价第29-31页
    3.3 地下水资源评价第31页
    3.4 水资源总量第31-34页
第四章 沈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第34-48页
    4.1 水利工程现状第34-35页
        4.1.1 蓄水工程现状第34页
        4.1.2 引水、提水工程第34-35页
        4.1.3 地下水井工程第35页
        4.1.4 其它水工程第35页
    4.2 供水现状第35-38页
        4.2.1 各行业供水量第35-36页
        4.2.2 各类工程供水量第36页
        4.2.3 沈阳市中心区、各区、开发区及各县城(县级市)、开发区供水量第36-38页
        4.2.4 供水现状分析及存在主要问题第38页
    4.3 用水现状第38-41页
        4.3.1 各行业用水结构及用水效率第38-40页
        4.3.2 现状用水水平分析及存在主要问题第40-41页
    4.4 水质现状第41-45页
        4.4.1 沈阳市排污情况第41-42页
        4.4.2 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第42-44页
        4.4.3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第44-45页
    4.5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及存在主要问题第45-48页
        4.5.1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及存在主要问题第45-46页
        4.5.2 沈阳市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分析第46-48页
第五章 沈阳市未来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分析第48-72页
    5.1 分析水平年第48页
    5.2 需水预测分析第48-69页
        5.2.1 生活需水预测第48-51页
        5.2.2 生产需水预测第51-64页
        5.2.3 生态和环境需水预测第64-66页
        5.2.4 沈阳市各水平年需水总量第66-69页
    5.3 供水预测分析第69-70页
        5.3.0 2015年供水预测第69页
        5.3.1 2020年供水预测第69-70页
        5.3.2 2030年供水预测第70页
        5.3.3 水源危机应急供水分析第70页
    5.4 各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第70-72页
        5.4.1 2015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第70-71页
        5.4.2 202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第71页
        5.4.3 203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第71-72页
第六章 沈阳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第72-96页
    6.1 水资源优化配置思路、原则和技术方法第72-74页
        6.1.1 优化配置思路第72页
        6.1.2 优化配置原则第72-73页
        6.1.3 优化配置技术方法第73-74页
    6.2 水资源优化配置第74-84页
        6.2.1 沈阳市水资源量配置及用水效率预测第74-77页
        6.2.2 沈阳市中心城区、郊区及开发区(城区部分)水源配置方案第77-80页
        6.2.3 各县(市)县城及开发区水源配置方案第80-84页
    6.3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评价第84-94页
        6.3.1 模糊识别法第84-85页
        6.3.2 模糊聚类评价参数选取第85-87页
        6.3.3 模糊聚类分析及模糊识别评价结果第87-94页
    6.4 水源应急预案第94-96页
第七章 结论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0页
作者简介第100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0-102页
致谢第102-104页
附录第104-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弓长岭区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研究
下一篇:皮芯复合纺丝法制备防蚊纤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