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0.1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0.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0.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0.3.1 满族生态文化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0.3.2 满族民间口承叙事的自然观研究 | 第12-14页 |
0.3.3 生态伦理学与文化生态符号学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0.4 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1 黄振华满族民间故事讲述的生活世界 | 第17-21页 |
1.1 民间故事讲述的地理空间 | 第17-18页 |
1.2 民间故事讲述的文化空间 | 第18-19页 |
1.3 认知人类学与满族认知系统 | 第19-21页 |
2 黄振华满族民间故事中自然的基本属性 | 第21-33页 |
2.1 黄振华满族民间故事中对植物的基本认知 | 第21-26页 |
2.1.1 “采山”习俗的代表:挖参 | 第21-22页 |
2.1.2 普遍存在却不普通的植物:蒿草 | 第22-23页 |
2.1.3 华而“不实”的植物:王八骨头 | 第23-24页 |
2.1.4 富有想象色彩的草药:化石丹 | 第24-25页 |
2.1.5 极富地域色彩的植物:乌拉草 | 第25-26页 |
2.2 黄振华满族民间故事中对动物的基本认知 | 第26-33页 |
2.2.1 围猎之兽 | 第26-29页 |
2.2.2 民众的助手:鹰和狗 | 第29-31页 |
2.2.3 危险的动物:蛇、蟒、狼等 | 第31-33页 |
3 黄振华满族民间故事中自然的奇异属性 | 第33-41页 |
3.1 黄振华满族民间故事中的信仰体系与妖怪观 | 第33-34页 |
3.2 黄振华满族民间故事中对山川河流的想象 | 第34-35页 |
3.3 黄振华满族民间故事中对植物的想象 | 第35-37页 |
3.3.1 对参的想象:从参到人,从人到参 | 第35-36页 |
3.3.2 对柳的想象:文化观念的选择 | 第36-37页 |
3.4 黄振华满族民间故事中对动物的想象 | 第37-41页 |
3.4.1 动物界的神仙:鹰、狐狸、黄鼠狼、蛇、蟒 | 第37-39页 |
3.4.2 动物界的精怪:善恶并存 | 第39-40页 |
3.4.3 具有超能力的神奇动物:公鸡与黑狗 | 第40-41页 |
4 黄振华满族民间故事中自然的秩序 | 第41-47页 |
4.1 自然界中的等级秩序 | 第41-43页 |
4.2 黄振华满族民间故事中的生态伦理观 | 第43-47页 |
4.2.1 “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 | 第43-44页 |
4.2.2 保护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 | 第44-45页 |
4.2.3 生命的休戚与共 | 第45-47页 |
余论:回归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