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3页 |
(二)宏观与微观结合法 | 第13页 |
(三)多学科交叉法 | 第13页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概念的说明 | 第13-16页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二)相关概念的说明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边区的传播基础 | 第16-29页 |
一、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边区传播的革命基础 | 第16-18页 |
(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 第16-17页 |
(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 第17-18页 |
(三)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发展 | 第18页 |
二、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边区传播的群众基础 | 第18-22页 |
(一)瓦窑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 第18-20页 |
(二)调动群众革命积极性参军参战 | 第20-21页 |
(三)建立和发展西北苏区群众团体 | 第21-22页 |
三、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边区传播的思想基础 | 第22-25页 |
(一)制止和纠正西北苏区“肃反”错误 | 第22-23页 |
(二)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 第23-24页 |
(三)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 第24-25页 |
四、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边区传播的组织基础 | 第25-29页 |
(一)中共西北中央局成立 | 第25-26页 |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成立 | 第26-27页 |
(三)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 | 第27页 |
(四)陕甘宁特区党委的组建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边区的传播 | 第29-40页 |
一、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边区的传播主体 | 第29-32页 |
(一)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29页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29-30页 |
(三)进步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30-32页 |
二、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边区的传播内容 | 第32-36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 第32-33页 |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释 | 第33-34页 |
(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 | 第34页 |
(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明确 | 第34-36页 |
三、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边区的传播途径和方式 | 第36-40页 |
(一)翻译和编辑马列经典著作 | 第36页 |
(二)利用报刊发表文章 | 第36-37页 |
(三)依托学校和学术研究团体 | 第37-38页 |
(四)利用文艺宣传形式 | 第38-40页 |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边区的传播 | 第40-54页 |
一、马克思主义围绕“和平建国”方针的传播 | 第40-43页 |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 第40-42页 |
(二)中共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贯彻 | 第42-43页 |
(三)《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的颁布 | 第43页 |
二、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边区土地革命运动中的传播 | 第43-50页 |
(一)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土地改革运动 | 第44-45页 |
(二)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边区土地改革运动中的传播 | 第45-48页 |
(三)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边区土改中的传播途径和方式 | 第48-50页 |
三、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第二条战线”中的传播 | 第50-54页 |
(一)马克思主义在“第二条战线”的传播主体 | 第50-51页 |
(二)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条战线”的领导 | 第51-52页 |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发展 | 第52-54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边区传播的贡献和启示 | 第54-63页 |
一、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边区传播的贡献 | 第54-59页 |
(一)为中国共产党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54-55页 |
(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 第55-56页 |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 第56-57页 |
(四)为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成功进行局部执政提供了基础 | 第57-58页 |
(五)培育和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 第58-59页 |
二、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边区传播的启示 | 第59-63页 |
(一)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领导力量 | 第59-60页 |
(二)党员和群众思想觉悟提高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任务 | 第60-61页 |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成果 | 第61页 |
(四)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键所在 | 第61-62页 |
(五)取得中国革命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根本目的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一 文中所列大事记 | 第68-72页 |
附录二 地图 | 第72-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