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我国古诗词文化的电视传播研究--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8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第10-12页
    第二节 研究意义第12-13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13-16页
        一 电视文化类节目相关研究第13-14页
        二 古诗词文化传播相关研究第14-15页
        三 《中国诗词大会》相关研究第15-16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6-18页
        一 研究思路第16-17页
        二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一章 古诗词文化与诗词文化类电视节目第18-26页
    第一节 古诗词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第18-19页
    第二节 诗词文化类电视节目产生背景第19-22页
        一 “泛娱乐化”的媒介环境第19-21页
        二 国家政策的高度支持第21页
        三 受众对高雅文化的需求第21-22页
    第三节 诗词文化类电视节目概况第22-26页
        一 诗词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现状第22-24页
        二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设置第24-26页
第二章 我国古诗词文化的电视传播特色第26-41页
    第一节 创新古诗词传播媒介形态第26-30页
        一 传播方式由文字印刷到数字电视的转变第27-28页
        二 传播对象由精英人群到普通大众的转变第28-30页
    第二节 传播表现形式兼具文化性与趣味性第30-35页
        一 诗情画意的视觉效果第30-32页
        二 知性亲和的主持风格第32-33页
        三 妙趣横生的嘉宾解读第33-34页
        四 行“飞花令”的竞技方式第34-35页
    第三节 传播过程注重参与性与互动性第35-41页
        一 全民参与的节目定位第36-37页
        二 多屏共振的互动传播第37-38页
        三 基于社交应用的多方联动第38-41页
第三章 我国古诗词文化的电视传播主题第41-55页
    第一节 传播诗教传统第41-43页
        一 诗教传统的起源与发展第41-42页
        二 诗教传统的回归第42-43页
    第二节 传播审美理念第43-46页
        一 传播诗词之美第44-45页
        二 传播人性之美第45-46页
    第三节 传播情感观念第46-55页
        一 以山水田园诗词为文本,传播热爱生活之情第47-48页
        二 以边塞羁旅诗词为文本,传播爱国之情第48-50页
        三 以送别怀远诗词为文本,传播友情第50-51页
        四 以思亲怀乡诗词为文本,传播亲情第51-52页
        五 以相思诗词为文本,传播爱情第52-53页
        六 以毛泽东诗词为文本,传播革命豪情第53-55页
第四章 我国古诗词文化的电视传播效果第55-68页
    第一节 诗词文化类电视节目受众总体现状第55-59页
        一 社会人口统计特征第55-57页
        二 电视节目内容偏好第57-59页
    第二节 诗词文化类电视节目受众反馈分析第59-68页
        一 收视倾向分析第59-61页
        二 收视动机分析第61-62页
        三 互动行为分析第62-64页
        四 整体态度分析第64-66页
        五 结论与思考第66-68页
第五章 我国古诗词文化的电视传播价值第68-75页
    第一节 文化传承价值第68-72页
        一 唤醒文化记忆第68-69页
        二 建构文化认同第69-71页
        三 增强文化自信第71-72页
    第二节 媒介引领价值第72-75页
        一 立足本土文化,提升节目品质第72-73页
        二 重视受众体验,创新表现形式第73-75页
结语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附录 关于我国古诗词文化电视传播效果的调查问卷第80-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奇观视域下我国网络脱口秀节目发展研究
下一篇:母亲形象:媒体镜像、社会期望与媒介建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