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片麻岩山地造地边坡植被快速恢复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生态护坡研究进展第10-11页
        1.2.2 植物护坡机理第11-13页
        1.2.3 生态护坡工程的主要类型第13页
    1.3 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展望第13-14页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4-16页
        1.4.1 研究目标第14页
        1.4.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3 技术路线第15-16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6-18页
    2.1 平山县概况第16页
    2.2 自然地理概况第16-18页
        2.2.1 气候特征第16页
        2.2.2 地形地貌第16页
        2.2.3 水文概况第16页
        2.2.4 土壤类型第16-17页
        2.2.5 植物资源第17-18页
3 材料和方法第18-22页
    3.1 试验材料第18页
    3.2 试验设计与布设第18-21页
        3.2.1 植被盖度的测量第19页
        3.2.2 根系生物量第19页
        3.2.3 土壤含水量第19页
        3.2.4 根系抗拉强度第19-20页
        3.2.5 径流系数与土壤侵蚀量第20-21页
    3.3 数据分析方法第21-22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2-33页
    4.1 不同植物组合模式生长差异性比较第22-24页
        4.1.1 不同草本植物的发芽率、发芽势第22页
        4.1.2 不同植物配置的植被覆盖度第22-24页
        4.1.3 不同植物地下生物量第24页
    4.2 不同植物配置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第24-27页
    4.3 不同植物配置抗侵蚀能力比较第27-33页
        4.3.1 不同植物配置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第27-28页
        4.3.2 不同植物配置对地表产沙的影响第28-29页
        4.3.3 不同植物根系抗拉强度第29-33页
5 讨论第33-35页
    5.1 不同植物的生长差异第33-34页
    5.2 植被重建后土壤含水量差异对比第34页
    5.3 不同植物抗侵蚀能力差异第34-35页
6 结论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9页
作者简介第39-40页
致谢第40-41页
详细摘要第41-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动物园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探究
下一篇:辽河滨海湿地翅碱蓬群落年碳储量遥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