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水滑石基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环己烷制备KA油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0-21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环己烷氧化反应生产工艺概述第10-12页
        1.2.1 无催化氧化法第10-11页
        1.2.2 硼酸法催化体系第11页
        1.2.3 钻盐法催化体系第11-12页
    1.3 国内外环己烷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第12-15页
        1.3.1 环己烷氧化反应中氧化剂的研究第12页
        1.3.2 环己烷氧化反应中催化剂的研究第12-15页
        1.3.3 其他环己烷催化氧化体系第15页
    1.4 水滑石基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发展研究第15-19页
        1.4.1 水滑石的组成和结构第16页
        1.4.2 水滑石的制备方法第16-17页
        1.4.3 水滑石基复合氧化物的主要性质第17-18页
        1.4.4 水滑石基复合氧化物的主要应用第18-19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第19-21页
        1.5.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页
        1.5.2 论文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2章 实验方法第21-28页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1-22页
    2.2 实验步骤第22-23页
        2.2.1 催化反应操作步骤第22-23页
        2.2.2 催化剂的制备第23页
    2.3 分析方法第23-27页
        2.3.1 分析条件的确定第23页
        2.3.2 定性与定量分析第23-25页
        2.3.3 CHHP的分析方法第25页
        2.3.4 酸和酯的分析方法第25-26页
        2.3.5 催化剂性能评价第26页
        2.3.6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第26-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水滑石基复合金属氧化物Cu-MgAlO催化环己烷氧化反应的研究第28-39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考察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第28-29页
    3.3 Cu-MgAlO催化剂的表征第29-34页
        3.3.1 XRD表征第29-30页
        3.3.2 ICP-AES和N_2物理吸附脱附第30页
        3.3.3 紫外表征第30-31页
        3.3.4 红外表征第31页
        3.3.5 SEM表征第31-32页
        3.3.6 H_2-TPR表征第32-33页
        3.3.7 XPS表征第33页
        3.3.8 考察催化剂的稳定性第33-34页
    3.4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34-37页
        3.4.1 考察氧气压力的影响第34-35页
        3.4.2 考察反应温度的影响第35页
        3.4.3 考察反应时间的影响第35-36页
        3.4.4 考察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第36-37页
    3.5 催化反应机理探讨第37-38页
    3.6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水滑石基复合金属氧化物Co-MgAlO催化环己烷氧化反应的研究第39-51页
    4.1 考察钴负载量的影响第39页
    4.2 不同钴负载量的Co-MgAlO催化剂的表征第39-44页
        4.2.1 XRD表征第39-40页
        4.2.2 N_2物理吸附脱附表征第40-41页
        4.2.3 紫外表征第41页
        4.2.4 红外表征第41-42页
        4.2.5 SEM表征第42-43页
        4.2.6 H_2-TPR表征第43页
        4.2.7 XPS表征第43-44页
    4.3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44-48页
        4.3.1 考察氧气压力的影响第44-45页
        4.3.2 考察反应温度的影响第45-46页
        4.3.3 考察反应时间的影响第46页
        4.3.4 考察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第46-47页
        4.3.5 考察催化剂的稳定性第47-48页
    4.4 催化反应机理探讨第48-49页
    4.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5章 水滑石基复合金属氧化物CuCo-MgAlO催化环己烷氧化反应的研究第51-56页
    5.1 CuCo-MgAlO催化性能的考察第51页
    5.2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51-55页
        5.2.1 考察氧气压力的影响第51-52页
        5.2.2 考察反应温度的影响第52-53页
        5.2.3 考察反应时间的影响第53页
        5.2.4 考察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第53-54页
        5.2.5 考察催化剂的稳定性第54-55页
    5.3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7页
    6.1 结论第56页
    6.2 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2页
致谢第62-63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偶氮苯刚性主链液晶高分子的相行为及光致形变的研究
下一篇:内源性生物酶和气体信号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