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1-21页 |
| 1.1 中医研究 | 第11-17页 |
| 1.1.1 中医病因病机 | 第11-13页 |
| 1.1.2 中医治疗 | 第13-17页 |
| 1.2 西医研究 | 第17-21页 |
| 1.2.1 西医病因 | 第17-18页 |
| 1.2.2 西医治疗 | 第18-21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 2.1 病例选择 | 第21-22页 |
| 2.1.1 病例来源 | 第21页 |
| 2.1.2 诊断标准 | 第21页 |
| 2.1.3 纳入标准 | 第21页 |
| 2.1.4 排除标准 | 第21-22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2.2.1 分组方案 | 第22页 |
| 2.2.2 治疗方案 | 第22-23页 |
| 2.2.3 观察指标 | 第23-24页 |
| 2.3 统计方法 | 第24页 |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 2.4.1 均衡性分析 | 第24页 |
| 2.4.2 临床疗效分析 | 第24-26页 |
| 2.4.3 安全性评价 | 第26-27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7-31页 |
| 3.1 电针治疗肾虚肝郁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的疗效分析 | 第27页 |
| 3.2 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取穴依据 | 第27-29页 |
| 3.3 穴位的现代机理研究 | 第29页 |
| 3.4 血流动力学研究 | 第29-30页 |
| 3.5 肾虚肝郁证型的选择 | 第30-31页 |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31-32页 |
| 4.1 结论 | 第31页 |
| 4.2 存在的问题 | 第31页 |
| 4.3 展望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 附录 | 第36-39页 |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附件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