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0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粗颗粒土的定义 | 第16-17页 |
1.3 盐渍土的分类及评价 | 第17-22页 |
1.3.1 盐渍土按含盐性质分类 | 第19页 |
1.3.2 盐渍土按盐渍化程度分类 | 第19-20页 |
1.3.3 盐渍土的特征 | 第20-2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1.4.1 国内研究情况 | 第22-26页 |
1.4.2 国外研究情况 | 第26-27页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第2章 灾害调研及致病机理分析 | 第30-39页 |
2.1 引言 | 第30-33页 |
2.2 该区域主要灾情分析 | 第33-37页 |
2.2.1 敦煌地区历史上气象灾害情况简介 | 第33-36页 |
2.2.2 沿线地基病害的主要类型 | 第36-37页 |
2.3 对致灾机理的辩证分析 | 第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粗颗粒硫酸盐渍土溶陷变形特性及机理研究 | 第39-73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粗颗粒硫酸盐渍土地基溶滤变形的现场试验 | 第39-46页 |
3.2.1 试验目的 | 第39页 |
3.2.2 试验场地及地层情况 | 第39-41页 |
3.2.3 现场试验布置 | 第41-42页 |
3.2.4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42-46页 |
3.2.5 试验结论 | 第46页 |
3.3 粗颗粒盐渍土地基中“盐分胶结层”形成原因探讨 | 第46-53页 |
3.3.1 试验目的和试验设计 | 第47-48页 |
3.3.2 各地层地温变化情况 | 第48页 |
3.3.3 各地层渗透系数情况 | 第48-50页 |
3.3.4 地层含水量变化情况 | 第50-52页 |
3.3.5 地层含盐量变化情况 | 第52-53页 |
3.3.6 试验结论 | 第53页 |
3.4 粗颗粒硫酸盐渍土溶陷变形的室内模拟试验 | 第53-63页 |
3.4.1 各影响因素显著性分析 | 第53-59页 |
3.4.2 溶陷变形速率试验研究 | 第59-63页 |
3.5 基于神经网络的溶陷变形计算模型 | 第63-72页 |
3.5.1 试验方案及试验制备 | 第64-66页 |
3.5.2 数据分析与建模 | 第66-71页 |
3.5.3 试验结论 | 第71-7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粗颗粒硫酸盐渍土失水盐胀特性试验研究 | 第73-89页 |
4.1 引言 | 第73-74页 |
4.2 含水率单次递减条件下粗颗粒硫酸盐渍土盐胀室内模拟试验 | 第74-82页 |
4.2.1 试样制备 | 第74-75页 |
4.2.2 试验方案 | 第75页 |
4.2.3 试验设备 | 第75页 |
4.2.4 试验过程 | 第75-76页 |
4.2.5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76-79页 |
4.2.6 盐胀率随各因素的变化率分析 | 第79页 |
4.2.7 失水条件下基于SPSS的盐胀率计算模型 | 第79-80页 |
4.2.8 对粗颗粒盐渍土失水速率的分析 | 第80-81页 |
4.2.9 试验结论 | 第81-82页 |
4.3 粗颗粒硫酸盐渍土失水盐胀微观机理的试验研究 | 第82-87页 |
4.3.1 试验目的 | 第82页 |
4.3.2 试样制备 | 第82页 |
4.3.3 试验方案 | 第82-83页 |
4.3.4 试验设备 | 第83页 |
4.3.5 试验过程 | 第83页 |
4.3.6 试验结果数据分析 | 第83-84页 |
4.3.7 微观机理分析 | 第84-87页 |
4.3.8 试验结论 | 第8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粗颗粒硫酸盐渍土盐冻胀界限深度模拟试验 | 第89-123页 |
5.1 引言 | 第89页 |
5.2 单次降温条件下盐冻胀机理分析 | 第89-92页 |
5.3 盐层富集层对地基盐胀量的影响分析 | 第92-98页 |
5.3.1 试验目的 | 第92页 |
5.3.2 试验设备 | 第92-93页 |
5.3.3 试样制备 | 第93页 |
5.3.4 试验条件 | 第93页 |
5.3.5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93-97页 |
5.3.6 试验结论 | 第97-98页 |
5.4 粗颗粒盐渍土地基盐冻胀界限深度的计算公式的建立 | 第98-112页 |
5.4.0 试验目的 | 第98页 |
5.4.1 试样制备 | 第98-100页 |
5.4.2 试验条件 | 第100-101页 |
5.4.3 试验方案 | 第101页 |
5.4.4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101-109页 |
5.4.5 峰值盐冻胀力的计算模型 | 第109页 |
5.4.6 盐冻胀界限深度的计算模型 | 第109-111页 |
5.4.7 基于分层总和法的盐冻胀量计算模型 | 第111页 |
5.4.8 试验结论 | 第111-112页 |
5.5 基于PFC3D的试样孔隙结构变化数值模拟 | 第112-119页 |
5.5.1 PFC离散元分析软件的理论背景 | 第112-113页 |
5.5.2 颗粒流方法的基本假设 | 第113页 |
5.5.3 颗粒流方法的特点 | 第113-114页 |
5.5.4 基于PFC3D的试验结果与数值分析 | 第114-118页 |
5.5.5 试验结论 | 第118-119页 |
5.6 河西风电场粗颗粒盐渍土地基防治方法探讨 | 第119-122页 |
5.6.1 盐渍土地基防治措施现状 | 第119页 |
5.6.2 河西风电场粗颗粒盐渍土地基的防治 | 第119-121页 |
5.6.3 试验结论 | 第121-12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4-135页 |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