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腐殖质由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3-20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 1.2 阴燃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2.1 国外阴燃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2.2 国内阴燃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2.3 森林地下火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2 阴燃理论研究 | 第20-26页 |
| 2.1 热解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 2.1.1 热分析 | 第20页 |
| 2.1.2 几种常见的热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 2.2 热解动力学分析 | 第21-23页 |
| 2.2.1 热解动力学原理 | 第21-22页 |
| 2.2.2 热分析动力学方程 | 第22-23页 |
| 2.3 阴燃过程及分析 | 第23-25页 |
| 2.3.1 阴燃的反应过程 | 第23页 |
| 2.3.2 阴燃的传播过程 | 第23-24页 |
| 2.3.3 阴燃模型研究 | 第24-2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森林腐殖质的热解实验 | 第26-35页 |
| 3.1 森林腐殖质的热解实验 | 第26-28页 |
| 3.1.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 3.1.2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 3.1.3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 3.1.4 实验过程 | 第28页 |
| 3.2 不同气氛下腐殖质的热解特性 | 第28-30页 |
| 3.2.1 氮气气氛下腐殖质的热解特性 | 第28-29页 |
| 3.2.2 空气气氛下腐殖质的热解特性 | 第29-30页 |
| 3.3 动力学分析 | 第30-34页 |
| 3.3.1 动力学方程 | 第30-31页 |
| 3.3.2 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 第31-3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4 森林腐殖质的阴燃实验研究 | 第35-41页 |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5-36页 |
| 4.1.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 4.1.2 实验设备 | 第35-36页 |
| 4.2 实验装置 | 第36-38页 |
| 4.2.1 实验设计图 | 第36-37页 |
| 4.2.2 工作原理 | 第37页 |
| 4.2.3 实验步骤 | 第37-38页 |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 4.3.1 温度变化分析 | 第38-39页 |
| 4.3.2 质量变化分析 | 第39-40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5 影响森林腐殖质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因素研究 | 第41-54页 |
| 5.1 空气流速对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影响 | 第41-44页 |
| 5.1.1 实验过程 | 第41-42页 |
| 5.1.2 温度变化分析 | 第42-43页 |
| 5.1.3 质量变化分析 | 第43-44页 |
| 5.2 富氧条件下对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影响 | 第44-45页 |
| 5.2.1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 5.2.2 温度变化分析 | 第44-45页 |
| 5.2.3 质量变化分析 | 第45页 |
| 5.3 阴燃传播方向不同时对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影响 | 第45-46页 |
| 5.3.1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页 |
| 5.4 不同热交换条件对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影响 | 第46-48页 |
| 5.4.1 实验过程 | 第46-47页 |
| 5.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 5.5 腐殖质粒径对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影响 | 第48-50页 |
| 5.5.1 实验过程 | 第48-49页 |
| 5.5.2 温度变化分析 | 第49-50页 |
| 5.5.3 质量变化分析 | 第50页 |
| 5.6 腐殖质含水率对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影响 | 第50-53页 |
| 5.6.1 实验过程 | 第51页 |
| 5.6.2 温度变化分析 | 第51-52页 |
| 5.6.3 质量变化分析 | 第52-53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