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4-16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6-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2-27页 |
1.2 多源图像融合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2.1 基于变换域的图像融合方法 | 第28页 |
1.2.2 基于空域的图像融合方法 | 第28-29页 |
1.2.3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融合方法 | 第29页 |
1.3 多源图像融合方法的性能评价 | 第29-30页 |
1.4 关键问题和难点 | 第30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30-34页 |
第二章 基于谱图小波变换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 第34-50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相关工作 | 第35-38页 |
2.2.1 谱图小波变换 | 第35-36页 |
2.2.2 快速谱图小波变换 | 第36-37页 |
2.2.3 双边滤波 | 第37-38页 |
2.3 算法 | 第38-41页 |
2.3.1 图像多尺度表示 | 第38-39页 |
2.3.2 加权融合权重构造 | 第39-40页 |
2.3.3 多尺度图像重构 | 第40-41页 |
2.4 实验与分析 | 第41-48页 |
2.4.1 实验设置 | 第41页 |
2.4.2 主要参数设置 | 第41-42页 |
2.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基于多尺度方向性非局部均值滤波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 第50-66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相关工作 | 第51-55页 |
3.2.1 非局部均值滤波 | 第51-52页 |
3.2.2 多尺度方向性非局部均值滤波 | 第52-55页 |
3.3 算法 | 第55-58页 |
3.3.1 多尺度方向性图像分解 | 第55-56页 |
3.3.2 近似子带融合 | 第56-57页 |
3.3.3 细节子带融合 | 第57页 |
3.3.4 融合子带重构 | 第57-58页 |
3.4 实验与性能对比 | 第58-65页 |
3.4.1 实验设置 | 第58页 |
3.4.2 参数设置 | 第58-59页 |
3.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9-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基于引导滤波差异图像的多聚焦图像融合 | 第66-82页 |
4.1 引言 | 第66-67页 |
4.2 引导图像滤波理论 | 第67-69页 |
4.3 算法 | 第69-74页 |
4.3.1 初始分割 | 第70-72页 |
4.3.2 生成融合权重图 | 第72-74页 |
4.3.3 图像融合 | 第74页 |
4.4 实验 | 第74-80页 |
4.4.1 参数分析与设置 | 第74-75页 |
4.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5-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基于字典学习与旋转引导滤波的多聚焦图像融合 | 第82-96页 |
5.1 引言 | 第82-83页 |
5.2 相关工作 | 第83-84页 |
5.3 算法 | 第84-88页 |
5.3.1 旋转引导滤波与稀疏字典 | 第84-87页 |
5.3.2 基于稀疏表示的图像分类 | 第87页 |
5.3.3 融合决策图归一化 | 第87-88页 |
5.4 实验 | 第88-94页 |
5.4.1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9-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六章 基于深度无监督网络的多聚焦图像融合 | 第96-114页 |
6.1 引言 | 第96-98页 |
6.2 相关工作 | 第98-99页 |
6.3 深度无监督网络 | 第99-102页 |
6.3.1 融合网络结构 | 第99-101页 |
6.3.2 损失函数 | 第101-102页 |
6.3.3 实现与训练细节 | 第102页 |
6.4 实验结果 | 第102-112页 |
6.4.1 用于性能评价的数据 | 第102-103页 |
6.4.2 对比方法 | 第103-104页 |
6.4.3 定性评价 | 第104-111页 |
6.4.4 在其他图像融合中的应用 | 第111-11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14-115页 |
7.2 展望 | 第115-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4页 |
作者简介 | 第134-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