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2 研究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0.2.1 市场退出与保险市场退出的区别 | 第12-14页 |
0.2.2 保险市场退出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 第14页 |
0.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0.3.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0.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0.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0.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0.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0.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1 案例介绍 | 第18-20页 |
2 案例分析 | 第20-24页 |
2.1 保险市退出机制的形成原因 | 第20-21页 |
2.1.1 保险公司经营的内在不稳定性 | 第20页 |
2.1.2 浮动的宏观经济环境 | 第20-21页 |
2.1.3 保险市场的恶性竞争 | 第21页 |
2.2 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特殊性分析 | 第21-23页 |
2.2.1 严格的保险市场退出壁垒 | 第21页 |
2.2.2 特定的市场退出许可体系 | 第21-22页 |
2.2.3 全面的保户保障体系 | 第22页 |
2.2.4 独立的法律体系 | 第22-23页 |
2.3 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23-24页 |
2.3.1 完善保险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 第23页 |
2.3.2 提高保险监管效率 | 第23页 |
2.3.3 增强社会公众的保险风险意识 | 第23-24页 |
3 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 | 第24-31页 |
3.1 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现状 | 第24-29页 |
3.1.1 我国保险市场退出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24-25页 |
3.1.2 “偿二代”下我国的风险预警体系 | 第25-27页 |
3.1.3 我国的保险保障基金体系 | 第27-29页 |
3.2 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现存问题研究 | 第29-31页 |
3.2.1 我国保险市场退出的法律法规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 第29-30页 |
3.2.2 我国风险预警系统有待全面落实 | 第30页 |
3.2.3 我国保险保障基金体系亟待改善 | 第30-31页 |
4 保险市场退出机制国际比较与启示 | 第31-36页 |
4.1 美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 | 第31-32页 |
4.1.1 美国保险市场退出的法律法规 | 第31页 |
4.1.2 美国保险市场退出的风险预警系统 | 第31-32页 |
4.1.3 美国保险市场退出后的保障系统 | 第32页 |
4.2 日本保险市场退出机制 | 第32-33页 |
4.2.1 日本保险市场退出法律法规 | 第32页 |
4.2.2 日本的风险监测与风险预警系统 | 第32-33页 |
4.2.3 日本保险市场退出后的保障系统 | 第33页 |
4.3 英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 | 第33-34页 |
4.3.1 英国保险公司破产及清算法律制度 | 第33-34页 |
4.3.2 英国保险市场退出后的保障系统 | 第34页 |
4.4 比较分析美日英三国保险市场退出制度 | 第34-35页 |
4.5 国外保险市场退出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36页 |
5 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 第36-40页 |
5.1 健全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法律法规 | 第36-37页 |
5.1.1 加快我国保险市场退出立法工作建设 | 第36页 |
5.1.2 尽快出台全国性保险市场退出实施细则 | 第36页 |
5.1.3 明确保险市场退出的管理者 | 第36页 |
5.1.4 赋予保单持有人监督权利 | 第36-37页 |
5.2 全面落实我国风险预警系统 | 第37页 |
5.2.1 维护共享平台网络信息安全 | 第37页 |
5.2.2 进一步落实风险预警体系 | 第37页 |
5.3 健全我国保险保障基金体系 | 第37-38页 |
5.3.1 改革我国保险保障基金缴纳标准 | 第37-38页 |
5.3.2 明确我国保险保障基金的再融资方式 | 第38页 |
5.4 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下的保险市场改革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