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公园凹地形空间植物景观设计探究--以重庆市为例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对象、范围与内容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2 研究线路 | 第16-18页 |
第2章 凹地形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理论基础研究 | 第18-34页 |
2.1 凹地形及其空间特征 | 第18-22页 |
2.1.1 凹地形的定义与特性 | 第18-19页 |
2.1.2 凹地形的类型 | 第19-20页 |
2.1.3 凹地形的限定要素 | 第20-21页 |
2.1.4 凹地形与公园整体的关系 | 第21-22页 |
2.2 植物景观设计及其作用 | 第22-24页 |
2.2.1 植物景观设计的定义 | 第22页 |
2.2.2 植物景观的作用 | 第22-24页 |
2.3 凹地形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及其影响因素 | 第24-30页 |
2.3.1 凹地形植物景观空间营造 | 第24-26页 |
2.3.2 凹地形植物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26-30页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0-34页 |
2.4.1 环境心理学 | 第30页 |
2.4.2 园林美学理论 | 第30-31页 |
2.4.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31页 |
2.4.4 外部空间设计理论 | 第31-34页 |
第3章 山地城市公园凹地形植物景观调研分析 | 第34-93页 |
3.1 调查说明 | 第34-42页 |
3.2 周边环境对凹地形植物景观的影响 | 第42-45页 |
3.3 凹地形类型及特征 | 第45-47页 |
3.3.1 洼地 | 第45-46页 |
3.3.2 U型谷地 | 第46页 |
3.3.3 线型谷地 | 第46页 |
3.3.4 复合凹地形 | 第46-47页 |
3.4 U型谷地植物景观 | 第47-62页 |
3.4.1 植物景观平面布局 | 第47-49页 |
3.4.2 植物景观立面层次 | 第49-53页 |
3.4.3 植物景观与其他景观要素 | 第53-62页 |
3.5 线型谷地植物景观 | 第62-67页 |
3.5.1 植物景观平面布局 | 第62-63页 |
3.5.2 植物景观立面层次 | 第63-65页 |
3.5.3 植物景观与其他景观要素 | 第65-67页 |
3.6 洼地植物景观 | 第67-73页 |
3.6.1 植物景观平面布局 | 第67-68页 |
3.6.2 植物景观立面层次 | 第68-70页 |
3.6.3 植物景观与其他景观要素 | 第70-73页 |
3.7 复合凹地形植物景观 | 第73-86页 |
3.7.1 植物景观平面布局 | 第73-74页 |
3.7.2 植物景观立面层次 | 第74-76页 |
3.7.3 植物景观与其他景观要素 | 第76-86页 |
3.8 调查总结与分析 | 第86-93页 |
3.8.1 不同类型凹地形植物景观设计特点 | 第87-88页 |
3.8.2 凹地形植物景观现状问题 | 第88-93页 |
第4章 山地城市公园凹地形植物景观设计原则与策略 | 第93-111页 |
4.1 山地公园凹地形空间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 第93-95页 |
4.1.1 依托地形特色,凸显植物特征 | 第93页 |
4.1.2 整体景观统一,植物搭配协调 | 第93页 |
4.1.3 尊重地貌特征,打造生态景观 | 第93-94页 |
4.1.4 注重以人为本,体现艺术美感 | 第94-95页 |
4.2 凹地形空间植物景观总体设计方法 | 第95-106页 |
4.2.1 与周边环境协调 | 第95页 |
4.2.2 平面合理布局 | 第95-97页 |
4.2.3 立面植物景观设计 | 第97-102页 |
4.2.4 与其他景观要素契合 | 第102-106页 |
4.3 不同类型凹地形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 第106-111页 |
4.3.1 U型谷地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 第106-108页 |
4.3.2 线型谷地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 第108-109页 |
4.3.3 洼地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 第109页 |
4.3.4 复合型凹地形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 第109-111页 |
第5章 结语 | 第111-113页 |
5.1 结论 | 第111-112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