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水文科学(水界物理学)论文--水文分析与计算论文

典型岩溶溪流水—气界面CO2交换系数(k)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选题依据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岩溶碳循环研究进展第12-13页
        1.2.2 水体CO_2脱气研究进展第13-15页
        1.2.3 计算水-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方法的研究第15-16页
        1.2.4 水-气界面CO_2交换系数研究第16-18页
    1.3 科学问题第18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研究目标第19页
        1.4.3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20-26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0-21页
    2.2 研究方法第21-26页
        2.2.1 野外实验过程第21-22页
        2.2.2 实验室分析方法第22页
        2.2.3 计算方法第22-26页
第3章 典型岩溶溪流水文、水化学基本特征第26-34页
    3.1 溪流水文特征第26-27页
    3.2 溪流水化学特征第27-33页
    3.3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典型岩溶溪流水-气界面CO_2交换系数变化规律第34-48页
    4.1 溪流水-气界面CO_2交换系数第34-38页
        4.1.1 示踪剂变化规律第34-36页
        4.1.2 水-气界面CO_2交换系数时空变化第36-38页
    4.2 溪流水-气界面CO_2交换系数影响因素第38-43页
    4.3 全球其他水域水-气界面CO_2交换系数的对比第43-46页
    4.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5章 模型法与通量法计算交换通量的差异分析第48-54页
    5.1 溪流水-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特征第48-51页
        5.1.1 模型法计算水-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时空变化特征第48-49页
        5.1.2 通量箱法计算水-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时空变化特征第49-51页
    5.2 两种方法的适用性分析第51-53页
    5.3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6章 结论第54-56页
    6.1 结论第54页
    6.2 创新点第54-55页
    6.3 不足之处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致谢第62-64页
作者简历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榆林河河道演化过程及其对阿尔金断裂扩展活动的响应
下一篇:广东森林公园体系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