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岩溶隧道涌水量统计分析计算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8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西南地区岩溶地质背景 | 第18-29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20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1.2 气候条件 | 第19-20页 |
2.2 区域基础地质条件 | 第20-24页 |
2.2.1 地层岩性概况 | 第20页 |
2.2.2 地质构造概况 | 第20-24页 |
2.3 西南岩溶发育特征及主要类型 | 第24-26页 |
2.3.1 地表岩溶发育特征 | 第24-25页 |
2.3.2 地下岩溶发育特征 | 第25-26页 |
2.4 西南地区岩溶水特征 | 第26-29页 |
2.4.1 岩溶含水岩组划分 | 第26-27页 |
2.4.2 岩溶水类型 | 第27-29页 |
第3章 隧道岩溶涌突水影响因素 | 第29-38页 |
3.1 概述 | 第29页 |
3.2 岩溶隧道涌突水发生的基本条件 | 第29-32页 |
3.2.1 充足的水源 | 第29-31页 |
3.2.2 通道的形成 | 第31-32页 |
3.3 涌突水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 第32-38页 |
3.3.1 地表环境特征 | 第32-33页 |
3.3.2 地层岩性 | 第33-34页 |
3.3.3 地质构造 | 第34-36页 |
3.3.4 岩溶水动力分带 | 第36-37页 |
3.3.5 其他 | 第37-38页 |
第4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计算模型的构建研究 | 第38-65页 |
4.1 计算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8-51页 |
4.1.1 隧道资料统计汇总 | 第38-41页 |
4.1.2 计算指标的选取 | 第41-43页 |
4.1.3 计算指标量化取值 | 第43-51页 |
4.2 计算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51-55页 |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1-52页 |
4.2.2 加权结果 | 第52-55页 |
4.3 计算模型的构建 | 第55-65页 |
4.3.1 线性数学方法 | 第55-58页 |
4.3.2 非线性数学方法 | 第58-65页 |
第5章 数学计算模型验证及适用性讨论 | 第65-73页 |
5.1 模型1计算拟合验证 | 第66-68页 |
5.2 模型2计算拟合验证 | 第68-70页 |
5.3 模型3计算拟合验证 | 第70-72页 |
5.4 模型的适用性讨论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位成果 | 第82-83页 |
附录 | 第83-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