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与经济空间格局优化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5-21页
        1.2.1 国内外关于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第15-17页
        1.2.2 国内外关于城市群空间格局的研究第17-19页
        1.2.3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格局研究第19-20页
        1.2.4 研究述评第20-21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第21-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1页
        1.3.2 研究思路第21-23页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3-27页
    2.1 相关概念第23-24页
        2.1.1 城市群第23页
        2.1.2 空间相互作用第23-24页
        2.1.3 空间格局第24页
    2.2 理论基础第24-27页
        2.2.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第24-25页
        2.2.2 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第25-26页
        2.2.3 增长极理论第26页
        2.2.4 区域整体论第26-27页
3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27-32页
    3.1 研究区域第27-28页
        3.1.1 研究区域范围第27页
        3.1.2 研究区域概况第27-28页
    3.2 数据来源第28-29页
    3.3 研究方法第29-32页
        3.3.1 引力模型第29页
        3.3.2 主成分分析方法第29-30页
        3.3.3 “3D”分析框架:城市群尺度第30-32页
4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测度第32-44页
    4.1 综合质量测度第32-36页
    4.2 研究单元之间距离的计算第36-40页
    4.3 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第40-42页
        4.3.1 测度方法第40页
        4.3.2 空间相互作用特征分析第40-42页
    4.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5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空间格局特征第44-59页
    5.1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密度格局第44-47页
        5.1.1 测度方法第44页
        5.1.2 经济密度格局特征第44-47页
    5.2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距离格局第47-51页
        5.2.1 测度方法第47页
        5.2.2 不同交通方式的经济距离格局特征第47-50页
        5.2.3 综合经济距离格局特征第50-51页
    5.3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整合格局第51-54页
        5.3.1 测度方法第51-53页
        5.3.2 经济整合格局特征第53-54页
    5.4 长株潭城市群总体经济空间格局第54-57页
        5.4.1 评价方法第54页
        5.4.2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空间总体格局特征第54-57页
    5.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6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第59-66页
    6.1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9-60页
    6.2 经济空间格局形成的主导因素第60-63页
    6.3 经济空间格局形成的机制分析第63-66页
7 优化策略第66-71页
    7.1 优化原则第66页
    7.2 对策建议第66-71页
        7.2.1 制定完善的公共制度第67页
        7.2.2 分类指导,有序提高经济密度第67-69页
        7.2.3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第69页
        7.2.4 通过产业发展,引导功能协调互补第69-71页
8 结论与展望第71-74页
    8.1 主要结论第71-72页
    8.2 创新与不足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附录第80-86页
致谢第86-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带一路”国家投资便利化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多规合一”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