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3页 |
1.1 口服疫苗传递系统的概述 | 第10-14页 |
1.2 壳聚糖微粒传递系统的概述 | 第14-18页 |
1.3 环糊精对蛋白质稳定作用的概述 | 第18-20页 |
1.4 立项依据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羧甲基-羟丙基-β-环糊精的合成 | 第23-30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1 材料与仪器 | 第24页 |
2.2.2 CM-HP-β-CD的合成 | 第24页 |
2.2.3 CM-HP-β-CD的表征 | 第24-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29页 |
2.3.1 CM-HP-β-CD的XRD表征 | 第26-27页 |
2.3.2 CM-HP-β-CD的核磁表征 | 第27-28页 |
2.3.3 CM-HP-β-CD的红外表征 | 第28-29页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卵清蛋白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 第30-47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3.2.1 材料与仪器 | 第31页 |
3.2.2 OVA紫外检测方法 | 第31页 |
3.2.3 包合物表观包合常数(Kc)的测定 | 第31-32页 |
3.2.4 包合物最佳包合比的测定 | 第32页 |
3.2.5 卵清蛋白-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 第32-33页 |
3.2.6 卵清蛋白-环糊精包合物的表征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6页 |
3.3.1 OVA紫外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4页 |
3.3.2 表观包合常数Kc的测定 | 第34-37页 |
3.3.3 卵清蛋白-环糊精包合物最佳包合比的确定 | 第37-39页 |
3.3.4 卵清蛋白-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优化 | 第39-41页 |
3.3.5 卵清蛋白及其包合物的表征 | 第41-43页 |
3.3.6 卵清蛋白环糊精包合物可能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 | 第43-46页 |
3.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载卵清蛋白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47-65页 |
4.1 引言 | 第47-4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8-52页 |
4.2.1 材料与仪器 | 第48页 |
4.2.2 溶液的配制 | 第48页 |
4.2.3 沉淀共聚法制备壳聚糖微球 | 第48-49页 |
4.2.4 单因素法考察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 | 第49页 |
4.2.5 OVA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9-50页 |
4.2.6 载药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50-51页 |
4.2.7 OVA-CD/CS系列微球稳定性实验 | 第51页 |
4.2.8 载药壳聚糖微球的体外释放实验 | 第51-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4页 |
4.3.1 壳聚糖微球制备工艺优化 | 第52-54页 |
4.3.2 OVA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4-55页 |
4.3.3 载药壳聚糖微球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55-58页 |
4.3.4 载药壳聚糖微球的表征 | 第58-61页 |
4.3.5 OVA-CD/CS系列微球的稳定性的考察 | 第61页 |
4.3.6 载药壳聚糖微球的体外释放 | 第61-63页 |
4.3.7 载卵清蛋白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微球可能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 | 第63-64页 |
4.4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口服载药壳聚糖微球在小鼠体内免疫学的初步研究 | 第65-73页 |
5.1 引言 | 第65-6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6-68页 |
5.2.1 材料与仪器 | 第66页 |
5.2.2 动物免疫分组 | 第66页 |
5.2.3 动物免疫方法及取样 | 第66-67页 |
5.2.4 ELISA法酶联检测 | 第67-6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2页 |
5.3.1 小鼠血液中IgG抗体滴度的测定 | 第68-70页 |
5.3.2 小鼠小肠中sIgA抗体滴度的测定 | 第70-71页 |
5.3.3 口服疫苗在小鼠体内免疫应答可能机制的初步探讨 | 第71-72页 |
5.4 小结 | 第72-73页 |
全文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1 | 第82-83页 |
附录2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