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锥体神经元的研究情况 | 第9-14页 |
1.1.1 锥体神经元的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1.1.2 锥体神经元的组织形态学特征 | 第10-11页 |
1.1.3 锥体神经元上的突触联系 | 第11-12页 |
1.1.4 锥体神经元的生长与发育 | 第12页 |
1.1.5 锥体神经元的可塑性 | 第12-14页 |
1.1.6 锥体神经元上重要的信号分子 | 第14页 |
1.2 树突棘的研究情况 | 第14-18页 |
1.2.1 树突棘的研究历史 | 第14-15页 |
1.2.2 树突棘的分布及结构 | 第15-16页 |
1.2.3 树突棘的发育 | 第16页 |
1.2.4 树突棘的功能 | 第16-17页 |
1.2.5 树突棘的可塑性 | 第17-18页 |
1.3 神经系统再生的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1.4 干细胞治疗的研究情况 | 第19-22页 |
1.4.1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1.4.2 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和面临的问题 | 第20-22页 |
1.5 胚胎脑组织块移植模型的研究概况 | 第22-24页 |
1.6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5-38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25-26页 |
2.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6-3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1-38页 |
2.3.1 实验小鼠的准备 | 第31页 |
2.3.2 构建胚胎脑组织移植动物模型 | 第31-33页 |
2.3.3 活体双光子显微成像 | 第33-34页 |
2.3.4 取材,小鼠脑标本制作 | 第34页 |
2.3.5 切片及镜检 | 第34-35页 |
2.3.6 神经元投射范围的统计 | 第35-37页 |
2.3.7 尼氏染色(Nissl染色) | 第37页 |
2.3.8 图像采集与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38-59页 |
3.1 胚胎脑组织块移植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3.2 胚胎脑组织移植块在受体小鼠大脑中的存活情况 | 第39-42页 |
3.2.1 活体双光子显微成像观察移植块中血管的生成情况 | 第39-41页 |
3.2.2 活体双光子显微成像观察移植块中神经元的存活情况 | 第41-42页 |
3.3 胚胎脑组织移植块中神经元的分布情况 | 第42-44页 |
3.4 胚胎脑组织移植块中神经元的分布情况随移植时间的变化 | 第44-48页 |
3.5 胚胎脑组织移植块中选择性荧光标记的神经元在受体小鼠脑内的投射 | 第48-53页 |
3.5.1 移植块中荧光标记神经元在矢状面方向上的投射 | 第48-51页 |
3.5.2 移植块中荧光标记神经元在冠状面方向上的投射 | 第51-53页 |
3.6 胚胎脑组织移植块中选择性荧光标记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分化 | 第53-57页 |
3.6.1 共聚焦显微成像观察移植块中荧光标记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分化 | 第53-55页 |
3.6.2 双光子活体成像观察移植块中荧光标记神经元树突棘的动态特征 | 第55-56页 |
3.6.3 双光子活体成像分析移植块中荧光标记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特征 | 第56-57页 |
3.7 共聚焦显微成像观察受体脑组织中选择性荧光标记神经元向胚胎脑组织移植块中的投射 | 第57-5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9-65页 |
4.1 胚胎脑组织移植块模型的初步讨论 | 第59-60页 |
4.2 胚胎脑组织移植块修复机械损伤后大脑皮层能力的初步讨论 | 第60-61页 |
4.3 胚胎脑组织移植块修复机械损伤后大脑皮层机制的初步讨论 | 第61-62页 |
4.4 树突发育过程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 | 第62-64页 |
4.5 轴突的生长与导向影响因素的探讨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5-6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86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86-8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