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2.1 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 | 第14-16页 |
1.2.2 旅游流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2.3 旅游流影响因素研究 | 第18-19页 |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1.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区域 | 第20-21页 |
1.3.2 数据来源 | 第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23页 |
1.4.3 创新之处 | 第23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5-27页 |
2.1.1 散客 | 第25页 |
2.1.2 旅游流 | 第25-27页 |
2.1.3 社会网络 | 第2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2.2.1 圈层理论 | 第27页 |
2.2.2 核心—边缘理论 | 第27-28页 |
2.2.3 空间扩散理论 | 第28页 |
2.2.4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 第28-29页 |
第3章 南京散客旅游流时空分布演变 | 第29-41页 |
3.1 南京散客旅游节点时空分布演变 | 第29-31页 |
3.1.1 节点的选取 | 第29页 |
3.1.2 节点时空分布演变 | 第29-31页 |
3.2 南京散客旅游流空间格局演变 | 第31-36页 |
3.2.1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3.2.2 圈层式等级分异演变 | 第32-34页 |
3.2.3 十字带状格局演变 | 第34-36页 |
3.3 南京散客旅游流重心演变 | 第36-41页 |
3.3.1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3.3.2 旅游流重心演变 | 第38-41页 |
第4章 南京散客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 | 第41-60页 |
4.1 南京散客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 | 第41-44页 |
4.1.1 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 | 第41-42页 |
4.1.2 旅游流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44页 |
4.2 节点演变特征分析 | 第44-49页 |
4.2.1 节点中心性分析 | 第45-47页 |
4.2.2 节点组合类型 | 第47-49页 |
4.3 网络演变特征分析 | 第49-60页 |
4.3.1 网络规模与密度演变分析 | 第49-50页 |
4.3.2 核心—边缘演变分析 | 第50-52页 |
4.3.3 凝聚子群演变分析 | 第52-58页 |
4.3.4 E-I指数演变分析 | 第58-60页 |
第5章 南京散客旅游流空间结构演变影响因素与优化建议 | 第60-66页 |
5.1 南京散客旅游流空间结构演变影响因素 | 第60-63页 |
5.1.1 旅游产品禀赋差异 | 第60页 |
5.1.2 交通网络的影响 | 第60-62页 |
5.1.3 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 第62-63页 |
5.2 优化建议 | 第63-66页 |
5.2.1 积极完善南京市旅游核心区,打造核心品牌 | 第63页 |
5.2.2 发挥核心景区带动作用,加快边缘景区发展 | 第63-64页 |
5.2.3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旅游营销体系 | 第64-65页 |
5.2.4 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规划特色旅游线路 | 第65-66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6-6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6.2 讨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