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11-14页 |
2 嵌入式便携仪器的软硬件开发环境概述 | 第14-26页 |
2.1 嵌入式系统可靠性 | 第14-17页 |
2.1.1 嵌入式系统简介 | 第14-15页 |
2.1.2 嵌入式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 第15-16页 |
2.1.3 嵌入式系统的可靠性概述 | 第16页 |
2.1.4 嵌入式便携仪器可靠性因素分析 | 第16-17页 |
2.2 硬件开发环境 | 第17-19页 |
2.2.1 ARM微处理器 | 第17页 |
2.2.2 AT91SAM9263芯片详解 | 第17-19页 |
2.3 软件开发环境 | 第19-24页 |
2.3.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 第19-20页 |
2.3.2 嵌入式Linux内核机制 | 第20-22页 |
2.3.3 嵌入式GUI | 第22-23页 |
2.3.4 MiniGUI的概述和技术优势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3 嵌入式便携仪器可靠性的设计与实现 | 第26-50页 |
3.1 WATCHDOG概述 | 第26-28页 |
3.1.1 WATCHDOG定义 | 第26-27页 |
3.1.2 WATCHDOG原理 | 第27页 |
3.1.3 WATCHDOG的分类 | 第27-28页 |
3.2 AT91SAM9263 WATCHDOG的分析 | 第28-29页 |
3.2.1 概述 | 第28-29页 |
3.2.2 工作行为描述 | 第29页 |
3.3 Linux内核的定制 | 第29-38页 |
3.3.1 Linux内核概述 | 第29-31页 |
3.3.2 Linux内核架构 | 第31-33页 |
3.3.3 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 | 第33-34页 |
3.3.4 配置编译Linux内核 | 第34-38页 |
3.3.5 Linux内核加载watchdog模块 | 第38页 |
3.4 Linux内核的烧写 | 第38-39页 |
3.5 嵌入式便携设备watchdog的部署及实现 | 第39-49页 |
3.5.1 系统项目简介 | 第39-42页 |
3.5.2 系统模块的重要性分析及测试 | 第42-44页 |
3.5.3 系统项目多任务设计 | 第44-45页 |
3.5.4 看门狗关键代码部署 | 第45-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嵌入式便携仪器的通信技术设计与实现 | 第50-70页 |
4.1 嵌入式便携仪器的通信过程分析 | 第50-52页 |
4.1.1 初始化通信连接 | 第50-51页 |
4.1.2 驱动器映射的建立 | 第51页 |
4.1.3 数据文件访问 | 第51-52页 |
4.2 FAT16文件系统结构 | 第52-55页 |
4.2.1 保留区 | 第52页 |
4.2.2 FAT表 | 第52-53页 |
4.2.3 根目录和数据区 | 第53-55页 |
4.3 通信协议分析 | 第55-56页 |
4.4 数据文件的通信过程 | 第56-61页 |
4.4.1 数据文件下载 | 第57-59页 |
4.4.2 数据文件上传 | 第59-60页 |
4.4.3 电子控制器文件时间访问 | 第60-61页 |
4.4.4 本地文件时间访问 | 第61页 |
4.5 Linux库简介 | 第61-62页 |
4.6 Linux静态通信库的创建 | 第62-64页 |
4.6.1 Linuxar命令简介 | 第62-63页 |
4.6.2 Linux静态库的创建过程 | 第63-64页 |
4.7 Linux静态通信库的使用 | 第64-69页 |
4.7.1 Linux项目生成Makefile文件 | 第64-66页 |
4.7.2 详解conngure.in的组成 | 第66-67页 |
4.7.3 解析Makeifle.am文件 | 第67-68页 |
4.7.4 Linux静态通信库的实现 | 第68-69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嵌入式便携仪器的系统测试 | 第70-74页 |
5.1 系统测试的重要性 | 第70页 |
5.2 模块测试 | 第70-73页 |
5.2.1 系统启动测试 | 第70-71页 |
5.2.2 嵌入式WATCHDOG可靠性测试 | 第71-72页 |
5.2.3 嵌入式设备数据文件通信测试 | 第72-73页 |
5.2.4 嵌入式便携测控仪功能测试 | 第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4-7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含录用)文章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