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平汇阳聚气针法治疗脑病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探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汇阳聚气针法创立的临床背景—论治脑病 | 第13-16页 |
1.1 脑系疾病临床表现多元化 | 第13-14页 |
1.2 治病求本 | 第14-16页 |
第2章 汇阳聚气针法创立的理论源泉—内经阳气学说 | 第16-25页 |
2.1 阳气在自然界运行的特点 | 第16-18页 |
2.1.1 阳气在自然界运行的时间特点 | 第16-18页 |
2.1.2 阳气在自然界的地域分布特点 | 第18页 |
2.2 人体阳气论 | 第18-25页 |
2.2.1 阳气在人体运行时间规律 | 第18-20页 |
2.2.2 阳气在人体的方位分布及发病 | 第20页 |
2.2.3 诊察阳气 | 第20-22页 |
2.2.4 阳之所重 | 第22-25页 |
第3章 汇阳聚气针法创立的理论源泉—内经气血学说 | 第25-32页 |
3.1 气血生化 | 第25页 |
3.1.1 胃与气血 | 第25页 |
3.1.2 胃与营气 | 第25页 |
3.1.3 胃与卫气 | 第25页 |
3.2 气的运行 | 第25-28页 |
3.2.1 气血运行外界因素 | 第25-26页 |
3.2.2 气血脏腑流注 | 第26页 |
3.2.3 升降出入 | 第26-27页 |
3.2.4 经脉循行 | 第27页 |
3.2.5 气之运行滑涩特点 | 第27页 |
3.2.6 营卫循行 | 第27-28页 |
3.3 诊察气血 | 第28-30页 |
3.3.1 气血盛衰的年龄特点 | 第28页 |
3.3.2 经络气血特点 | 第28页 |
3.3.3 辨察气血 | 第28-30页 |
3.4 气血所重 | 第30-32页 |
3.4.1 气血发病 | 第30页 |
3.4.2 气血的功能 | 第30-32页 |
第4章 汇阳聚气针法 | 第32-40页 |
4.1 理论释析 | 第32-36页 |
4.1.1 论脑之生理 | 第32页 |
4.1.2 经脉与脑 | 第32-34页 |
4.1.3 脑病取穴 | 第34-35页 |
4.1.4 取穴部位论 | 第35页 |
4.1.5 练针得气 | 第35-36页 |
4.1.6 针灸论治 | 第36页 |
4.2 临床应用 | 第36-40页 |
4.2.1 中风案 | 第36-38页 |
4.2.2 不寐案 | 第38页 |
4.2.3 眩晕案 | 第38-40页 |
第5章 中风病的研究及汇阳聚气针法的应用 | 第40-46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5.2 病例选择 | 第40页 |
5.3 纳入标准 | 第40页 |
5.4 排除标准 | 第40页 |
5.5 统计分析 | 第40页 |
5.6 结果 | 第40-43页 |
5.6.1 中风病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第40-41页 |
5.6.2 中风病患者吸烟、饮酒分布情况 | 第41页 |
5.6.3 与中风相关既往病史分布情况 | 第41-42页 |
5.6.4 中风病患者舌像、脉象资料情况 | 第42-43页 |
5.7 讨论 | 第43-46页 |
5.7.1 性别、年龄与中风发病的关系 | 第43页 |
5.7.2 吸烟、饮酒与中风发病的关系 | 第43-44页 |
5.7.3 中风发病高危病史的中医认知 | 第44页 |
5.7.4 中风病人舌像、脉象资料研究 | 第44页 |
5.7.5 汇阳聚气针法在中风病中的应用 | 第44-45页 |
5.7.6 结论 | 第45-46页 |
第6章 汇阳聚气针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46-52页 |
6.1 研究对象 | 第46-47页 |
6.1.1 病例来源 | 第46页 |
6.1.2 诊断标准 | 第46页 |
6.1.3 患者纳入标准 | 第46页 |
6.1.4 患者排除标准 | 第46页 |
6.1.5 患者剔除标准 | 第46-47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6.2.1 病例分组 | 第47页 |
6.2.2 治疗方法 | 第47页 |
6.2.3 观察指标 | 第47-48页 |
6.2.4 临床总体疗效判断标准 | 第48页 |
6.2.5 脱落标准 | 第48页 |
6.2.6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48页 |
6.2.7 统计学方法 | 第48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6.3.1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第48-49页 |
6.3.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 第49-50页 |
6.3.3 临床疗效比较 | 第50页 |
6.4 讨论 | 第50-52页 |
6.4.1 中风后失眠 | 第50页 |
6.4.2 汇阳聚气针法治疗中风分析 | 第50-51页 |
6.4.3 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第51页 |
6.4.4 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6.4.5 结论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7章 综述 | 第54-59页 |
7.1 阳气理论在脑系疾病中研究进展 | 第54-55页 |
7.1.1 阳气理论在中风病中的研究概况 | 第54页 |
7.1.2 阳气理论在不寐病中的研究概况 | 第54-55页 |
7.1.3 阳气理论在眩晕病中的研究概况 | 第55页 |
7.2 气血理论在脑系疾病中研究进展 | 第55-57页 |
7.2.1 气血理论在中风病中的研究概况 | 第55-56页 |
7.2.2 气血理论在不寐病中的研究概况 | 第56页 |
7.2.3 气血理论在眩晕病中的研究概况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附录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 第60-63页 |
附录2 病例观察表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导师简介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6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