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9页 |
0.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0.2.1 薄互层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0.2.2 旋回性薄互层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0.2.3 时频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0.2.4 时频分析后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0.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0.4 章节安排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时频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19-28页 |
1.1 广义S变换时频分析方法 | 第19-22页 |
1.1.1 S变换与广义S变换概述 | 第19页 |
1.1.2 S变换 | 第19-20页 |
1.1.3 广义S变换 | 第20-22页 |
1.2 仿射类双线性时频分布时频分析方法 | 第22-26页 |
1.2.1 公理定义 | 第22-25页 |
1.2.2 尺度图 | 第25-26页 |
1.3 同步提取变换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判别沉积旋回的时频分析方法优选 | 第28-35页 |
2.1 地质模型建立及正演模拟 | 第28-29页 |
2.2 沉积旋回时频响应特征分析 | 第29页 |
2.3 判别极限对比 | 第29-31页 |
2.4 稳定性分析 | 第31-33页 |
2.4.1 噪声影响 | 第31页 |
2.4.2 突变层影响 | 第31-32页 |
2.4.3 反射系数的影响 | 第32页 |
2.4.4 旋回单元组合方式的影响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判别沉积旋回的时频分析后处理方法优选 | 第35-41页 |
3.1 沉积旋回模型建立及正演模拟 | 第35-36页 |
3.2 不同时频分析后处理方法在沉积旋回判别中的效果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3.3 噪声鲁棒性对比分析 | 第37-39页 |
3.4 判别极限对比 | 第39页 |
3.5 讨论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仿射类时频分析方法的沉积旋回判定 | 第41-51页 |
4.1 正演模拟 | 第41页 |
4.2 判别准则建立 | 第41-43页 |
4.3 互层数对于判别准则的影响 | 第43页 |
4.4 判别极限 | 第43-45页 |
4.5 旋回性薄互层时频响应特征机理分析 | 第45-47页 |
4.6 实际地震资料旋回单元界面识别试算 | 第47-49页 |
4.7 讨论 | 第49-5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基于同步提取变换的沉积旋回界面追踪方法研究 | 第51-57页 |
5.1 沉积旋回单元界面追踪方法研究的模型设计及正演模拟 | 第51页 |
5.2 沉积旋回界面追踪方法设计 | 第51-56页 |
5.2.1 沉积旋回界面追踪方法局限性分析 | 第52-53页 |
5.2.2 沉积旋回单元顶界面追踪实验 | 第53-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