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 综述 | 第13-61页 |
| 综述一“护场”理论的源流与现代应用研究进展 | 第13-24页 |
| 一、“护场”理论的提出 | 第13-14页 |
| 二、“护场”理论的发展 | 第14页 |
| 三、“护场”理论对于传统中医治疗方法选择的指导意义 | 第14-16页 |
| 四、“护场”理论在现代中医外科学中的应用 | 第16-20页 |
| 五、“护场”理论对恶性肿瘤治疗的指导意义 | 第20-23页 |
| 六、展望 | 第23-24页 |
| 综述二 从肿瘤治疗发展史探讨肿瘤治疗模式的改进 | 第24-33页 |
| 一、外科手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历程 | 第24-26页 |
| 二、放疗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发展历程 | 第26-28页 |
| 三、从细胞毒药物、分子靶向到免疫治疗时代 | 第28-32页 |
| 四、展望 | 第32-33页 |
| 综述三 肿瘤免疫微环境对肿瘤进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33-43页 |
| 一、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组成 | 第33-37页 |
| 二、肿瘤免疫微环境抗肿瘤作用 | 第37-39页 |
| 三、肿瘤免疫微环境与免疫逃逸 | 第39页 |
| 四、免疫治疗 | 第39-41页 |
| 五、展望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61页 |
| 前言 | 第61-62页 |
|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62-69页 |
| 1、研究对象 | 第62页 |
| 2、纳入、排除标准 | 第62页 |
| 3、临床病历资料的收集 | 第62-63页 |
| 4、影像学资料的收集 | 第63-67页 |
| 5、电话随访收集患者生存状态,对资料进行整理并做生存分析 | 第67页 |
| 6、起始事件及终点事件 | 第67页 |
| 7、样本量估算 | 第67页 |
| 8、统计分析 | 第67-69页 |
| 二、结果 | 第69-102页 |
| 1、病例分析 | 第69-70页 |
| 2、患者代谢参数测量方法一致性分析 | 第70-72页 |
| 3、各自变量的单因素分析 | 第72-80页 |
| 4、各自变量的分层分析 | 第80-99页 |
| 5、各自变量的多因素分析 | 第99-100页 |
| 6、18例存在免疫细胞浸润患者分析 | 第100-102页 |
| 三、结论与讨论 | 第102-113页 |
| 四、不足与展望 | 第113-114页 |
| 结语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 附录 | 第119-133页 |
| 致谢 | 第133-134页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