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25页 |
一、研究依据与意义 | 第12-15页 |
(一) 研究的依据 | 第13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5-22页 |
(一) 关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统一战线理论的研究 | 第15-17页 |
(二) 关于新时期以来党的领导人统一战线思想的研究 | 第17-20页 |
(三) 关于统一战线组织和制度化建设的研究 | 第20-22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22-25页 |
(一)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3页 |
(二) 创新点及重点难点 | 第23-25页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 | 第25-47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理论来源 | 第25-33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 | 第25-28页 |
(二) 列宁统一战线思想 | 第28-29页 |
(三)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 | 第29-33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33-40页 |
(一)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第33-35页 |
(二) 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第35-37页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广大的依靠力量 | 第37-40页 |
三、从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演进 | 第40-47页 |
(一) 邓小平理论与爱国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 | 第40-42页 |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爱国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 | 第42-43页 |
(三) 科学发展观与爱国统一战线理论的与时俱进 | 第43-45页 |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确立 | 第45-47页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内容 | 第47-73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基础理论 | 第47-54页 |
(一)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地位 | 第47-50页 |
(二)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 | 第50-52页 |
(三)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 | 第52-54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制度建设理论 | 第54-63页 |
(一) 关于人民政协的理论 | 第54-56页 |
(二) 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第56-60页 |
(三) 关于“一国两制”的思想 | 第60-63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各领域的方针政策 | 第63-73页 |
(一) 关于团结和依靠党外知识分子 | 第64-66页 |
(二) 关于民族和宗教的政策 | 第66-69页 |
(三)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 | 第69-70页 |
(四) 关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政策 | 第70-73页 |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发展 | 第73-99页 |
一、统一战线基础理论的创新 | 第73-83页 |
(一) 将民族复兴纳入统一战线的界定 | 第73-77页 |
(二) 重新划分统战工作的范围和对象 | 第77-80页 |
(三) 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凝聚共识和力量 | 第80-83页 |
二、统一战线制度化建设理论的突破 | 第83-90页 |
(一) 把统一战线纳入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的范畴 | 第83-85页 |
(二) 加强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的制度化建设 | 第85-88页 |
(三) 明确政党关系和政党协商的方式方法 | 第88-90页 |
三、统一战线各领域方针政策的发展 | 第90-99页 |
(一) 重点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 第90-92页 |
(二) 加强并改进新形势下的民族和宗教工作 | 第92-95页 |
(三)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两个健康” | 第95-96页 |
(四) 最大限度地团结港澳台海外同胞 | 第96-99页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发展的意义 | 第99-108页 |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 第99-101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 第99-100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 第100-101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不断创新 | 第101页 |
二、为新时代统一战线进一步壮大提供了科学指南 | 第101-104页 |
(一) 提高了全党对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 第101-102页 |
(二) 指明了统一战线制度化建设的方向 | 第102-103页 |
(三) 确立了统一战线在各领域工作的着力点 | 第103-104页 |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各方面力量 | 第104-108页 |
(一) 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 | 第104-105页 |
(二) 有利于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力量 | 第105-106页 |
(三) 有利于促进“一国两制”和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 第106-108页 |
结论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后记 | 第115-11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