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5页 |
1.1 二维材料前沿 | 第12-21页 |
1.1.1 石墨烯 | 第12-15页 |
1.1.2 其它二维材料 | 第15-18页 |
1.1.3 二维材料异质结构 | 第18-21页 |
1.2 氧化石墨烯薄膜 | 第21-25页 |
1.2.1 氧化石墨烯薄膜的制备 | 第21-23页 |
1.2.2 氧化石墨烯薄膜的过滤功能 | 第23-25页 |
1.3 毛细凝聚现象 | 第25-32页 |
1.3.1 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1.3.2 开尔文方程的适用性 | 第27-28页 |
1.3.3 研究现状 | 第28-32页 |
1.4 本论文选题依据 | 第32-35页 |
1.4.1 本论文选题目的和依据 | 第32-33页 |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超薄氧化石墨烯薄膜高通量分离性能的研究 | 第35-55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6-40页 |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6页 |
2.2.2 实验过程 | 第36-38页 |
2.2.3 表征与测试 | 第38-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4页 |
2.3.1 氧化石墨烯片层尺寸控制 | 第40-42页 |
2.3.2 氧化石墨烯薄膜的表征分析 | 第42-45页 |
2.3.3 HLGO薄膜的超快溶剂渗透性能 | 第45-46页 |
2.3.4 HLGO薄膜对分子分离的精确调控 | 第46-50页 |
2.3.5 CGO薄膜的渗透和分离性能研究 | 第50-51页 |
2.3.6 HLGO薄膜作为有机溶剂纳滤膜应用探索 | 第51-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超薄氧化石墨烯薄膜中分子传输机理研究 | 第55-68页 |
3.1 引言 | 第5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5-56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5页 |
3.2.2 实验过程 | 第55页 |
3.2.3 表征与测试 | 第55-5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7页 |
3.3.1 HLGO薄膜中的传输机理研究 | 第56-61页 |
3.3.2 传输机理的验证 | 第61-64页 |
3.3.3 基于双通道传输机理的薄膜性能提升 | 第64-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离子在埃级别通道中的传输性能及机理研究 | 第68-87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9-76页 |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69-70页 |
4.2.2 实验过程 | 第70-74页 |
4.2.3 表征与测试 | 第74-7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5页 |
4.3.1 石墨烯纳米通道的表征 | 第76-77页 |
4.3.2 离子传导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77-82页 |
4.3.3 埃级别通道中的离子传输 | 第82-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二维纳米通道中的毛细凝聚现象 | 第87-105页 |
5.1 引言 | 第8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7-89页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87-88页 |
5.2.2 实验过程 | 第88页 |
5.2.3 表征与测试 | 第88-8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9-104页 |
5.3.1 实验原理及参数优化 | 第89-93页 |
5.3.2 石墨烯埃级别通道中的毛细凝聚现象 | 第93-97页 |
5.3.3 云母埃级别通道中的毛细凝聚现象 | 第97-99页 |
5.3.4 开尔文方程的适用性分析 | 第99-10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8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5-106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0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06-108页 |
附录:专业术语及缩写索引表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