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供应链金融概述 | 第10页 |
1.2.2 国内外供应链金融研究概述 | 第10-12页 |
1.2.3 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概述 | 第12-14页 |
1.2.4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难点 | 第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1.4.1 课题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1 文献资料法 | 第16-17页 |
1.5.2 比较分析法 | 第17页 |
1.5.3 系统分析法 | 第17页 |
1.6 研究路线 | 第17-18页 |
1.6.1 研究的总体框架 | 第17页 |
1.6.2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和优势分析 | 第18-26页 |
2.1 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1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定义 | 第18-19页 |
2.1.2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参与者 | 第19-20页 |
2.1.3 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特征 | 第20-21页 |
2.1.4 供应链金融和传统融资的区别 | 第21-23页 |
2.2 供应链金融的优势特征——经济学解释 | 第23-26页 |
2.2.1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23-24页 |
2.2.2 降低交易成本 | 第24-26页 |
第3章 线上汽车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背景和模式 | 第26-34页 |
3.1 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 | 第26-30页 |
3.1.1 政策利好 | 第26-27页 |
3.1.2 线上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交易模式 | 第27-29页 |
3.1.3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 第29-30页 |
3.2 汽车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背景 | 第30-31页 |
3.2.1 汽车供应链的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3.2.2 银行拓展汽车供应链金融的市场机会 | 第31页 |
3.3 线上汽车供应链金融的模式研究 | 第31-34页 |
3.3.1 线上保理 | 第31-32页 |
3.3.2 订单融资 | 第32页 |
3.3.3 存货融资 | 第32-33页 |
3.3.4 保兑仓 | 第33-34页 |
第4章 JS银行线上汽车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和模式研究 | 第34-41页 |
4.1 JS银行汽车供应链金融发展历程 | 第34页 |
4.2 JS银行线上汽车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 第34-38页 |
4.2.1 三方预付转现货(核心企业银企直联) | 第35-36页 |
4.2.2 三方预付转现货(非核心企业银企直联) | 第36-37页 |
4.2.3 两方预付转现货 | 第37-38页 |
4.3 JS银行线上汽车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和问题分析 | 第38-41页 |
4.3.1 线上汽车供应链金融的结构风险 | 第38-39页 |
4.3.2 线上汽车供应链金融的担保风险 | 第39页 |
4.3.3 互联网+模式中应关注的风险 | 第39-41页 |
第5章 JS银行开展线上汽车供应链金融“E汽融”解决方案研究 | 第41-57页 |
5.1 基于聚类分析的JS银行汽车金融评级体系构建 | 第41-43页 |
5.1.1 聚类分析方法简介 | 第41页 |
5.1.2 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的汽车金融评价体系 | 第41-43页 |
5.2 JS银行线上汽车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实践 | 第43-54页 |
5.2.1 基于聚类分析的贷前管理评价模型 | 第43-47页 |
5.2.2 贷中业务节点模型 | 第47页 |
5.2.3 贷后风险监管模型 | 第47-50页 |
5.2.4 贷后预警及风险画像 | 第50-54页 |
5.3 JS银行针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风控策略评价 | 第54-57页 |
5.3.1 完善银行在线供应链的管理业态 | 第54页 |
5.3.2 妥善涉及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 | 第54-55页 |
5.3.3 优化完善担保措施及增信手段 | 第55-56页 |
5.3.4 有效防范互联网模式中的风险 | 第56-5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7-59页 |
6.1 研究的贡献 | 第57页 |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57-58页 |
6.3 研究的未来展望 | 第58页 |
6.4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