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8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单独脱硫脱硝技术进展 | 第11-14页 |
·脱硫技术进展 | 第11-12页 |
·脱硝技术进展 | 第12-14页 |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和应用 | 第14-18页 |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 第14-17页 |
·联合脱硫脱硝技术 | 第17-18页 |
·CuO/γ-Al_2O_3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γ-Al_2O_3负载CuO烟气脱硫脱硝基本原理 | 第22-26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3-24页 |
·脱硫过程 | 第24页 |
·脱硝过程 | 第24-25页 |
·再生过程 | 第25-2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2 载体的选择和回转式床层模型初步设想 | 第28-31页 |
·载体的选择 | 第28-29页 |
·反应器的结构设想 | 第29-31页 |
3 数学模型和网格划分 | 第31-47页 |
·Fluent软件简介 | 第31页 |
·网格划分 | 第31-33页 |
·边界条件确定及计算模型输入 | 第33-47页 |
·基本假设 | 第33-34页 |
·边界条件 | 第34页 |
·多孔介质模型 | 第34-36页 |
·湍流模型 | 第36-38页 |
·离散相模型 | 第38-42页 |
·物质输送和有限速率化学反应模型 | 第42-45页 |
·可动区域中流动问题的建模 | 第45-47页 |
4 蜂窝体型式的选择 | 第47-56页 |
·速度特性和积灰情况 | 第47-50页 |
·脱硫脱硝效率 | 第50-52页 |
·阻力特性 | 第52-53页 |
·方形单管管径和管长的确定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脱硫脱硝和再生反应模拟 | 第56-71页 |
·影响催化剂脱硫脱硝性能的因素 | 第56-64页 |
·载铜量 | 第56-57页 |
·烟气入口速度 | 第57-59页 |
·反应温度 | 第59-60页 |
·氨氮比 | 第60-61页 |
·氧气浓度 | 第61-63页 |
·最佳脱硫脱硝时间的确定 | 第63-64页 |
·再生反应模拟 | 第64-69页 |
·再生温度的确定 | 第64-66页 |
·再生入口CH4浓度和入口速度的确定 | 第66-68页 |
·再生时间的确定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6 回转式脱硫脱硝装置在600MW机组的实际应用 | 第71-87页 |
·回转式反应器物理模型确定 | 第71-72页 |
·回转式反应器工作原理和密封问题的解决 | 第71页 |
·回转速度和各个区域角度的确定 | 第71-72页 |
·600MW设计参数和工艺流程 | 第72-73页 |
·回转式反应器数值模拟 | 第73-84页 |
·边界条件和模型的确定 | 第73-74页 |
·整体反应器脱硫脱硝模拟结果和分析 | 第74-81页 |
·整体反应器再生反应模拟结果分析 | 第81-82页 |
·反应器压力场模拟结果分析 | 第82-84页 |
·回转式反应器的物理模型改进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