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悬索桥的发展历程 | 第10-12页 |
1.1.1 国外悬索桥发展 | 第10-11页 |
1.1.2 国内悬索桥发展 | 第11-12页 |
1.2 悬索桥的结构形式及受力特点 | 第12-14页 |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主缆线形理论计算方法及算例分析 | 第17-34页 |
2.1 成桥主缆线形理论计算 | 第17-26页 |
2.1.1 单索计算原理 | 第17页 |
2.1.2 主缆线形计算的抛物线理论 | 第17-18页 |
2.1.3 主缆线形分段悬链线计算理论 | 第18-20页 |
2.1.4 主缆线形精确分段悬链线计算理论 | 第20-23页 |
2.1.5 主缆线形有限元方法 | 第23-26页 |
2.2 主缆空缆线形计算及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2.1 主缆空缆线形计算的数值分析方法 | 第26页 |
2.2.2 主缆空缆线形的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2.3 算例计算分析 | 第27-32页 |
2.3.1 成桥状态吊杆索力计算 | 第28-29页 |
2.3.2 主缆状态参数计算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悬索桥主缆状态影响因素 | 第34-38页 |
3.1 主缆误差及分析 | 第34-35页 |
3.2 主塔误差及分析 | 第35页 |
3.3 钢箱梁重量误差及分析 | 第35页 |
3.4 吊索误差及分析 | 第35-36页 |
3.5 索鞍误差及分析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悬索桥施工误差对主缆线形及索力的影响分析 | 第38-70页 |
4.1 主缆参数误差对悬索桥主缆线形及索力的影响分析 | 第38-47页 |
4.1.1 主缆弹性模量对主缆线形及索力的影响 | 第38-41页 |
4.1.2 主缆钢丝直径对主缆线形及索力的影响 | 第41-44页 |
4.1.3 主缆钢丝容重对主缆线形及索力的影响 | 第44-47页 |
4.2 主塔参数误差对悬索桥主缆线形及索力的影响分析 | 第47-55页 |
4.2.1 塔高变化对主缆线形及索力的影响 | 第47-51页 |
4.2.2 主塔纵偏对主缆线形及索力的影响 | 第51-55页 |
4.3 钢箱梁重量误差对悬索桥主缆线形及索力的影响分析 | 第55-59页 |
4.4 吊索钢丝直径对悬索桥主缆状态的影响 | 第59-61页 |
4.5 索鞍参数误差对悬索桥主缆状态的影响 | 第61-63页 |
4.5.1 索鞍半径对主缆无应力长度的影响分析 | 第61-62页 |
4.5.2 索鞍半径对主缆空缆线形的影响分析 | 第62-63页 |
4.6 温度对悬索桥主缆状态的影响 | 第63-65页 |
4.6.1 温度对主缆空缆线形的影响分析 | 第63-64页 |
4.6.2 温度对主索鞍预偏量的影响分析 | 第64-65页 |
4.7 温度对成桥主缆线形及索力和钢箱梁线形的影响分析 | 第65-66页 |
4.8 控制目标影响因素的主次分析 | 第66-69页 |
4.8.1 主缆无应力长度影响因素主次分析 | 第67页 |
4.8.2 主缆空缆线形影响因素主次分析 | 第67-68页 |
4.8.3 索鞍预偏量影响因素主次分析 | 第68页 |
4.8.4 主缆空缆索力影响因素主次分析 | 第68-69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大温差环境下成桥主缆和钢箱梁线形及内力研究 | 第70-93页 |
5.1 环境温度整体变化下成桥主缆和钢箱梁线形及内力研究 | 第71-76页 |
5.1.1 环境温度整体变化成桥主缆线形及索力研究 | 第71-74页 |
5.1.2 环境温度整体变化成桥钢箱梁线形及内力研究 | 第74-76页 |
5.2 结构日照温差下成桥主缆和钢箱梁线形及内力研究 | 第76-81页 |
5.2.1 结构日照温差下成桥主缆线形及索力研究 | 第76-79页 |
5.2.2 结构日照温差下成桥钢箱梁线形及内力研究 | 第79-81页 |
5.3 冰冻荷载作用下悬索桥主缆和钢箱梁线形及内力研究 | 第81-91页 |
5.3.1 冰冻荷载对主缆空缆线形及索力影响研究 | 第81-84页 |
5.3.2 冰冻荷载下成桥主缆和钢箱梁线形及内力研究 | 第84-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附录 | 第98-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