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肿瘤的发展与危害 | 第11-12页 |
1.2 肿瘤的治疗 | 第12-13页 |
1.3 小分子抗肿瘤药物概述 | 第13-16页 |
1.3.1 铂类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2 钌类金属药物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3 分子靶向药物 | 第15-16页 |
1.4 水凝胶的功能化设计及应用 | 第16-24页 |
1.4.1 水凝胶的结构与含水量 | 第16页 |
1.4.2 疏水相互作用 | 第16-17页 |
1.4.3 电荷相互作用 | 第17-18页 |
1.4.4 氢键相互作用 | 第18-19页 |
1.4.5 水凝胶作为药物载体的功能化设计 | 第19-21页 |
1.4.6 水凝胶作为载体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5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24页 |
1.6 本论文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金属铂配合物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25-34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3.1 细胞系及细胞培养方法 | 第26页 |
2.3.2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2.3.3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27页 |
2.3.4 小动物荧光活体成像检测 | 第27页 |
2.3.5 免疫组化 | 第27页 |
2.3.6 H&E染色分析 | 第27-28页 |
2.3.7 统计分析 | 第28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2.4.1 金属铂配合物在体内的抗肿瘤效应 | 第28-30页 |
2.4.2 小动物荧光活体成像 | 第30页 |
2.4.3 免疫组化 | 第30-32页 |
2.4.4 金属铂配合物的体内毒性测试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靶向金属钌配合物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 第34-49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5-38页 |
3.3.1 细胞培养及存活率检测 | 第35-36页 |
3.3.2 细胞靶向性测定 | 第36页 |
3.3.3 靶向金属钌配合物在细胞内的定位 | 第36页 |
3.3.4 细胞共培养 | 第36页 |
3.3.5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检测 | 第36页 |
3.3.6 细胞周期分析 | 第36-37页 |
3.3.7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37页 |
3.3.8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37页 |
3.3.9 药物组织分布 | 第37页 |
3.3.10 免疫荧光分析 | 第37-38页 |
3.3.11 H&E染色分析 | 第38页 |
3.3.12 统计分析 | 第38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48页 |
3.4.1 Ru配合物的细胞毒性检测 | 第38-39页 |
3.4.2 Ru-RGD的靶向性检测 | 第39-40页 |
3.4.3 Ru-RGD选择性的诱导细胞凋亡研究 | 第40-41页 |
3.4.4 Ru-RGD的细胞内定位 | 第41页 |
3.4.5 细胞周期分布 | 第41-42页 |
3.4.6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ROS)的检测 | 第42-43页 |
3.4.7 Ru-RGD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 第43-44页 |
3.4.8 Ru-RGD的机体毒性研究 | 第44-45页 |
3.4.9 Ru-RGD作为肿瘤诊断剂的应用研究 | 第45-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索拉菲尼-超液化碘油-纳米硒凝胶纳米体系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 第49-68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0-5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4.3.1 Gel-SOR-LUF-SeNPs的合成 | 第51-52页 |
4.3.2 表征 | 第52页 |
4.3.3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2页 |
4.3.4 流变学分析及相变温度的测定 | 第52页 |
4.3.5 体外降解实验 | 第52-53页 |
4.3.6 体外药物释放 | 第53页 |
4.3.7 药物对X射线的稳定性 | 第53页 |
4.3.8 活性氧水平(ROS) | 第53页 |
4.3.9 体内降解实验 | 第53页 |
4.3.10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53页 |
4.3.11 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53-54页 |
4.3.12 免疫组化 | 第54页 |
4.3.13 H&E染色分析 | 第54页 |
4.3.14 统计分析 | 第54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67页 |
4.4.1 PLGA-PEG-PLGA的合成与表征 | 第54-55页 |
4.4.2 Gel@Ru-RGD的表征 | 第55-56页 |
4.4.3 Gel@Ru-RGD与Gel-SOR的细胞毒性比较 | 第56页 |
4.4.4 Gel-SOR-LUF-SeNPs的合成与表征 | 第56-58页 |
4.4.5 温敏凝胶的流变学特性研究 | 第58-60页 |
4.4.6 温敏凝胶的体外降解及药物释放行为的研究 | 第60-61页 |
4.4.7 温敏凝胶的体内降解研究 | 第61-62页 |
4.4.8 PLGA-PEG-PLGA对X射线的稳定性研究 | 第62页 |
4.4.9 ROS | 第62-63页 |
4.4.10 Gel-SOR-LUF-SeNPs协同X射线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63-65页 |
4.4.11 Gel-SOR-LUF-SeNPs对机体的毒性研究 | 第65-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1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