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概述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混凝土桥梁收缩、徐变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连续刚构桥的施工控制研究 | 第15-23页 |
2.1 施工控制的任务和内容 | 第15-16页 |
2.1.1 几何变形控制 | 第15页 |
2.1.2 应力控制 | 第15页 |
2.1.3 稳定控制 | 第15页 |
2.1.4 安全控制 | 第15-16页 |
2.2 桥梁施工控制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2.2.1 结构参数 | 第16-17页 |
2.2.2 施工工艺 | 第17页 |
2.2.3 施工监测 | 第17页 |
2.2.4 结构分析计算模型 | 第17页 |
2.2.5 温度变化 | 第17-18页 |
2.2.6 材料收缩、徐变 | 第18页 |
2.3 结构分析方法 | 第18-21页 |
2.3.1 前进分析法 | 第20页 |
2.3.2 倒退分析法 | 第20-21页 |
2.3.3 无应力状态法 | 第21页 |
2.4 施工控制方法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分析 | 第23-38页 |
3.1 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的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3.2 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的作用机理 | 第24页 |
3.2.1 混凝土的收缩效应作用机理 | 第24页 |
3.2.2 混凝土的徐变效应作用机理 | 第24页 |
3.3 影响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的主要因素 | 第24-27页 |
3.3.1 水泥品种 | 第24-25页 |
3.3.2 水灰比、水泥用量、含水量 | 第25页 |
3.3.3 骨料 | 第25页 |
3.3.4 外加掺和料 | 第25-26页 |
3.3.5 周围介质的温度、湿度 | 第26页 |
3.3.6 构件的尺寸 | 第26页 |
3.3.7 养护条件 | 第26-27页 |
3.3.8 加载龄期 | 第27页 |
3.3.9 持荷时间 | 第27页 |
3.3.10 混凝土的应力水平 | 第27页 |
3.4 收缩、徐变效应的计算理论 | 第27-29页 |
3.4.1 老化理论 | 第28页 |
3.4.2 弹性徐变理论 | 第28页 |
3.4.3 弹性老化理论 | 第28-29页 |
3.4.4 继效流动理论 | 第29页 |
3.5 收缩、徐变效应的预测模型 | 第29-37页 |
3.5.1 收缩、徐变效应的表达方式 | 第29页 |
3.5.2 国内外常用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预测模型 | 第29-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冬季停工对结构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38-64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38-40页 |
4.2 研究方案 | 第40页 |
4.3 长白山 1 号桥施工监测 | 第40-49页 |
4.3.1 位移监测 | 第40-45页 |
4.3.2 应力监测 | 第45-49页 |
4.4 冬季停工阶段对主梁挠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 第49-61页 |
4.4.1 长白山 1 号桥有限元模型 | 第49-51页 |
4.4.2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效应对主梁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51-61页 |
4.5 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4.5.1 线形监控结果 | 第61页 |
4.5.2 应力监控结果 | 第61-62页 |
4.5.3 冬季停工影响分析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结论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5.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作者简介及在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