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1.1 农杆菌简介 | 第10-14页 |
1.1.1 农杆菌是一种植物病原菌 | 第10-11页 |
1.1.2 农杆菌的Ti质粒与趋化性 | 第11-12页 |
1.1.3 农杆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2-14页 |
1.2 农杆菌介导的T-DNA转运过程 | 第14-20页 |
1.2.1 植物化学信号的感知和致毒蛋白的诱导 | 第14-16页 |
1.2.2 T-DNA的加工 | 第16-17页 |
1.2.3 农杆菌在植物表面的吸附 | 第17-18页 |
1.2.4 T-复合物整合进入植物基因组 | 第18-19页 |
1.2.5 T-DNA在植物细胞中的表达 | 第19-20页 |
1.3 农杆菌atu5117基因 | 第20-23页 |
1.3.1 atu5117基因和与农杆菌T-DNA转运的关系 | 第20-22页 |
1.3.2 影响农杆菌T-DNA转运的外界因素 | 第22-23页 |
1.3.2.1 酚类物质的影响 | 第22页 |
1.3.2.2 pH值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2.3 温度的影响 | 第23页 |
1.4 荧光定量方法 | 第23-26页 |
1.4.1 荧光报告基因 | 第23-24页 |
1.4.2 双荧光指示载体构建 | 第24-25页 |
1.4.3 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 | 第25-26页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31页 |
2.1.1 菌株、质粒、引物 | 第28-29页 |
2.1.2 试剂、培养基、配方 | 第29-30页 |
2.1.3 工具酶和试剂盒 | 第30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6页 |
2.2.1 双荧光指示载体pUCA19-GFP/RFP的构建 | 第31-34页 |
2.2.1.1 载体pUCA19的制备与酶切 | 第31页 |
2.2.1.2 atu5117启动子-gfp段和atu3617启动子-rfp片段的构建 | 第31-33页 |
2.2.1.3 载体pUCA19与atu5117启动子-gfp和atu3617启动子-rfp连接 | 第33页 |
2.2.1.4 载体启动子的去除 | 第33-34页 |
2.2.1.5 重组载体pUCA19-GFP/RFP的鉴定 | 第34页 |
2.2.2 双荧光载体质粒中荧光蛋白的表达 | 第34页 |
2.2.3 不同生长条件对农杆菌atu5117基因启动子表达调控的影响 | 第34-35页 |
2.2.4 荧光定量检测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6-55页 |
3.1 双荧光指示载体pUCA19-GFP/RFP的构建 | 第36-40页 |
3.1.1 重组载体pUCA19-GFP/RFP片段大小的酶切鉴定 | 第37页 |
3.1.2 基因测序鉴定 | 第37-38页 |
3.1.3 荧光蛋白的表达和鉴定 | 第38-40页 |
3.2 荧光蛋白表达量与荧光强度的关系 | 第40-43页 |
3.2.1 游离荧光蛋白浓度与荧光强度之间的关系 | 第40页 |
3.2.2 菌体内荧光蛋白浓度与荧光强度之间的关系 | 第40-43页 |
3.3 农杆菌atu5117基因启动子的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调控情况 | 第43-48页 |
3.3.1 大肠杆菌的生长时间对农杆菌atu5117基因启动子活性的调控情况 | 第43-45页 |
3.3.2 不同生长条件对atu5117基因启动子在异源表达体系中启动活性的影响 | 第45-48页 |
3.4 农杆菌中atu5117基因启动子的表达调控 | 第48-55页 |
3.4.1 生长时间对atu5117基因启动子在GMI9017菌株中启动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2 生长时间对atu5117基因启动子在GMI9017Δ2菌株中启动活性的影响 | 第49-51页 |
3.4.3 不同生长条件对农杆菌中atu5117基因启动子启动活性的影响 | 第51-55页 |
第四章 实验讨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