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消化系及腹部疾病论文--胃疾病论文

新基因GDDR在小鼠急慢性胃粘膜损伤中的作用

缩略语表第7-9页
中文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前言第15-16页
文献回顾第16-27页
第一部分GDDR基因敲除(GDDR-/-)小鼠的鉴定第27-38页
    1 材料第27-28页
        1.1 实验动物第27页
        1.2 主要试剂第27-28页
        1.3 主要抗体第28页
        1.4 主要仪器第28页
    2 方法第28-34页
        2.1 基因组DNA鉴定第28-30页
        2.2 转录m RNA鉴定第30-32页
        2.3 western blot鉴定第32-33页
        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第33-34页
        2.5 统计学分析第34页
    3 结果第34-37页
        3.1 基因组DNA鉴定第34-35页
        3.2 转录m RNA鉴定第35-36页
        3.3 western blot鉴定第36页
        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第36-37页
    4 讨论第37-38页
第二部分GDDR在急性胃损伤中的作用研究第38-50页
    1 材料第38-39页
        1.1 实验动物第38页
        1.2 主要试剂第38-39页
        1.3 主要仪器第39页
    2 方法第39-42页
        2.1 建立小鼠急性胃损伤模型第39-40页
        2.2 HE染色第40页
        2.3 电镜下观察胃粘膜损伤情况第40-41页
        2.4 两种小鼠造模前后胃粘膜组织MPO的检测第41页
        2.5 血涂片瑞氏染色第41页
        2.6 小鼠血常规检测中性粒细胞含量第41页
        2.7 TUNEL实验检测胃粘膜细胞凋亡情况第41-42页
        2.8 统计学分析第42页
    3 结果第42-49页
        3.1 肉眼观察两种小鼠急性应激后胃粘膜损伤情况第42-44页
        3.2 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两种小鼠造模后胃粘膜损伤情况第44页
        3.3 电镜观察两种小鼠胃粘膜损伤情况第44-45页
        3.4 两种小鼠造模前后MPO的活性测定第45页
        3.5 检测两种小鼠在WIR前后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数目第45-47页
        3.6 TUNEL实验检测胃粘膜细胞凋亡情况第47-49页
    4 讨论第49-50页
第三部分 初步探究GDDR在急性胃损伤中的机制第50-61页
    1 材料第50-51页
        1.1 实验动物第50页
        1.2 主要试剂第50-51页
        1.3 主要仪器第51页
    2 方法第51-56页
        2.1 实时定量PCR筛选促炎因子及相关保护分子第51-55页
        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胃粘膜CXCL2和IL-6 的表达第55页
        2.3 ELISA实验检测小鼠胃粘膜CXCL2和IL-6 的含量第55页
        2.4 western blot检测两种小鼠胃粘膜STAT3及p-STAT3的表达第55-56页
        2.5 统计学分析第56页
    3 结果第56-59页
        3.1 实时定量PCR筛选促炎因子及胃粘膜相关分子第56-57页
        3.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胃粘膜CXCL2和IL-6 的表达第57-58页
        3.3 ELISA法检测小鼠胃粘膜CXCL2和IL-6 的含量第58页
        3.4 western blot检测两种小鼠胃粘膜STAT3及p-STAT3的表达第58-59页
    4 讨论第59-61页
第四部分GDDR在小鼠慢性胃粘膜损伤中的作用第61-70页
    1 材料第61-62页
        1.1 实验动物第61页
        1.2 幽门螺旋杆菌第61页
        1.3 主要试剂第61-62页
        1.4 主要仪器第62页
    2 方法第62-64页
        2.1 Hp的培养第62页
        2.2 Hp的染色鉴定第62-63页
        2.3 建立Hp感染小鼠胃粘膜慢性损伤模型第63页
        2.4 Hp感染小鼠胃粘膜模型的鉴定第63-64页
        2.5 统计学分析第64页
    3 结果第64-67页
        3.1 Hp染色鉴定第64-65页
        3.2 大体标本观察第65-66页
        3.3 微需氧细菌培养第66页
        3.4 快速尿素酶实验第66-67页
        3.5 HE染色第67页
    4 讨论第67-70页
小结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8页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中的表达研究
下一篇:miR-206调控ANXA2在PASMCs表型转换中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