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2-13页 |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多孔、空心、分级结构的构筑 | 第13-17页 |
1.3.1 多孔结构 | 第13-14页 |
1.3.2 简单空心结构 | 第14-15页 |
1.3.3 多层壳空心结构 | 第15-16页 |
1.3.4 核壳结构 | 第16-17页 |
1.4 复合材料 | 第17-20页 |
1.4.1 与碳材料复合 | 第17-19页 |
1.4.2 与无机材料复合 | 第19-20页 |
1.4.3 与金属材料复合 | 第20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22-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2 材料合成方法 | 第23-24页 |
2.2.1 水热/溶剂热法 | 第23-24页 |
2.2.2 回流法 | 第24页 |
2.3 电池的组装 | 第24页 |
2.3.1 电极片的制备 | 第24页 |
2.3.2 组装半电池 | 第24页 |
2.4 材料物相和结构表征 | 第24-26页 |
2.4.1 X射线衍射(XRD) | 第24-25页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5页 |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5页 |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5-26页 |
2.4.5 BET比表面积分析(BET) | 第26页 |
2.4.6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26页 |
2.5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26-28页 |
2.5.1 电池内阻 | 第26-27页 |
2.5.2 循环倍率性能 | 第27页 |
2.5.3 电化学反应过程 | 第27-28页 |
第3章 Co_2V_2O_7空心圆柱的构筑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28-48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材料的制备 | 第28-29页 |
3.3 钒酸钴前驱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29-31页 |
3.4 空心结构的构筑及表征 | 第31-40页 |
3.4.1 刻蚀实验条件的探索 | 第31-34页 |
3.4.2 物相和形貌表征 | 第34-37页 |
3.4.3 刻蚀机理探究 | 第37-38页 |
3.4.4 刻蚀方法通用性探究 | 第38-40页 |
3.5 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0-46页 |
3.5.1 循环伏安性能测试 | 第40-41页 |
3.5.2 循环性能 | 第41-42页 |
3.5.3 倍率性能 | 第42-43页 |
3.5.4 交流阻抗分析 | 第43-45页 |
3.5.5 材料的循环稳定性研究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Co/Co_2VO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8-71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材料的制备 | 第49-50页 |
4.3 前驱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50-51页 |
4.4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第51-59页 |
4.4.1 目标产物的制备 | 第51-52页 |
4.4.2 材料的物相及形貌表征 | 第52-55页 |
4.4.3 比表面积表征 | 第55-56页 |
4.4.4 材料的价态分析 | 第56-57页 |
4.4.5 电极材料中堆叠结构的表征 | 第57-59页 |
4.5 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9-69页 |
4.5.1 循环伏安性能测试 | 第59-60页 |
4.5.2 循环性能 | 第60-62页 |
4.5.3 倍率性能 | 第62-63页 |
4.5.4 交流阻抗分析 | 第63-65页 |
4.5.5 材料的循环稳定性研究 | 第65-67页 |
4.5.6 Co金属含量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67-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