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卫星光通信链路发展概况 | 第13-23页 |
1.2.1 国外卫星光通信链路发展概况 | 第14-22页 |
1.2.2 国内卫星光通信链路发展概况 | 第22-23页 |
1.3 激光通信捕获跟踪技术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23-28页 |
1.3.1 捕获方法研究现状分析 | 第23-24页 |
1.3.2 跟踪方法研究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1.3.3 窄信标捕跟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 第25-28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窄信标光束快速扫描捕获方法研究 | 第30-49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窄信标光束扫描捕获理论模型 | 第30-40页 |
2.2.1 扫描捕获工作方式 | 第31-33页 |
2.2.2 捕获性能评价方法 | 第33-36页 |
2.2.3 窄信标扫描捕获模型建立 | 第36-40页 |
2.3 窄信标扫描捕获特性仿真与分析 | 第40-43页 |
2.3.1 卫星姿态漂移影响下捕获概率特性分析 | 第40-42页 |
2.3.2 卫星姿态漂移影响下平均捕获时间特性分析 | 第42-43页 |
2.4 限定时间下扫描捕获优化分析 | 第43-48页 |
2.4.1 限定时间下单场扫描捕获仿真与分析 | 第43-44页 |
2.4.2 限定时间下多场扫描捕获仿真与分析 | 第44-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窄信标光束双向稳定跟踪方法研究 | 第49-69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窄信标光束跟踪理论模型 | 第49-57页 |
3.2.1 窄信标双向稳定跟踪控制系统理论 | 第50-51页 |
3.2.2 双向稳定跟踪控制器时域形式 | 第51-52页 |
3.2.3 双向稳定跟踪控制器等价转换关系 | 第52-57页 |
3.3 窄信标光束双向跟踪稳定性研究 | 第57-64页 |
3.3.1 窄信标光束双向跟踪补偿效应描述 | 第57-58页 |
3.3.2 双向跟踪CCD测角误差数学描述 | 第58-61页 |
3.3.3 跟踪误差对窄信标双向跟踪稳定性的影响 | 第61-64页 |
3.4 窄信标稳定跟踪仿真与分析 | 第64-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窄信标光束捕跟性能在轨优化方法研究 | 第69-89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捕跟坐标系在轨优化方法研究 | 第69-81页 |
4.2.1 光束瞄准偏差修正矩阵 | 第70-71页 |
4.2.2 光束瞄准偏差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6页 |
4.2.3 捕跟坐标系在轨优化方法 | 第76-81页 |
4.3 捕跟探测快速切换在轨优化方法研究 | 第81-87页 |
4.3.1 图像阈值分割法 | 第81-82页 |
4.3.2 自适应最优分割值理论模型 | 第82-85页 |
4.3.3 自适应最优分割值优化算法实现 | 第85-8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窄信标光束捕跟性能优化验证试验 | 第89-104页 |
5.1 引言 | 第89页 |
5.2 捕跟探测快速切换方法的地面外场验证 | 第89-92页 |
5.3 捕跟坐标系在轨优化方法的在轨验证 | 第92-94页 |
5.4 窄信标光束快速扫描捕获方法试验验证 | 第94-98页 |
5.4.1 地面等效测试 | 第94-97页 |
5.4.2 在轨试验验证 | 第97-98页 |
5.5 窄信标光束稳定双向跟踪方法试验验证 | 第98-102页 |
5.5.1 地面等效测试 | 第98-101页 |
5.5.2 在轨试验验证 | 第101-10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结论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17-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个人简历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