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

中国古诗词的意象美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7页
        1.1.1 古诗词意象美与景观设计结合的历史渊源第13-14页
        1.1.2 中国的文化背景和文化需求第14-16页
        1.1.3 现代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第16-17页
    1.2 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1 意象的理论研究第17页
        1.2.2 景观意象的理论研究第17-18页
    1.3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 研究框架第19-20页
    1.5 研究意义第20-22页
        1.5.1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20页
        1.5.2 研究的实际意义第20-22页
第2章 中国古诗词的意象美第22-26页
    2.1 中国古诗词意象的概念阐述第22-23页
    2.2 中国古诗词意象的审美价值第23-24页
    2.3 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意象派诗歌中意象的联系和差别第24-25页
        2.3.1 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意象派诗歌中意象的联系第24页
        2.3.2 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意象派诗歌中意象的差别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第26-33页
    3.1 现代景观设计概述第26页
    3.2 现代景观设计和传统景观设计的联系和区别第26-28页
    3.3 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要求和趋势第28-32页
        3.3.1 形式与功能的结合第28-29页
        3.3.2 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第29-30页
        3.3.3 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结合第30-31页
        3.3.4 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第31-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4章 中国古诗词意象美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关系第33-37页
    4.1 中国古诗词意象与现代景观设计的联系第33-34页
        4.1.1 表现手法的相似性第33页
        4.1.2 元素关系的相似性第33-34页
    4.2 中国古诗词意象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区别第34-36页
        4.2.1 针对的受众不同第34-35页
        4.2.2 时代和社会背景不同第35-36页
    4.3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5章 中国古诗词的意象美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第37-58页
    5.1 应用的原则第37-41页
        5.1.1 可见性原则第37-38页
        5.1.2 典型性原则第38页
        5.1.3 美观性原则第38-39页
        5.1.4 人性化原则第39-40页
        5.1.5 环保性原则第40-41页
    5.2 应用的方法第41-46页
        5.2.1 场所分析与意象符号选择第41-43页
        5.2.2 诗词的意象组合与景观的元素组合第43-44页
        5.2.3 多样化的实现方式第44-46页
    5.3 应用的结果第46-47页
        5.3.1 诗意地栖居第46页
        5.3.2 向自然和历史复归第46-47页
    5.4 应用古诗词意象美的现代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第47-52页
        5.4.1 扬州新城吾悦广场第47-50页
        5.4.2 苏州博物馆第50-52页
    5.5 应用:从《山居秋暝》到上海七宝万科城市花园入口景观重新设计第52-57页
        5.5.1 《山居秋暝》意象解读第52-54页
        5.5.2 景观实验:上海七宝万科城市花园入口景观重新设计第54-57页
    5.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冯至20-40年代诗歌的叙述性
下一篇:《诗经》的音乐学研究